天津是一個元代以后才發(fā)展起來的城市,受運河文化的影 響,天津文化與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都 有關聯(lián)。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卻使兼容性的天津文化表現(xiàn)為一種 “文化孤島”現(xiàn)象。
在郭志禹教授及其博士生申國卿的地域武術文化研究中,燕 趙武術文化區(qū)大體上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三個區(qū) 域? (亦即燕趙武術文化區(qū)共包括京都武術、津門武術和河北武 術三個文化亞區(qū))。但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傳統(tǒng) 名拳縱覽》叢書中,1 燕趙武術》寫的是河北武術、《燕京武 術》則寫的是北京武術。這種矛盾的做法實際上給我們一個啟 示:天津的武術文化與天津的方言島現(xiàn)象一樣,應是一個獨立 的、具有自身特點的武術文化區(qū),而不是武術文化亞區(qū)。其原因 應與如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學術語境中的燕趙文化大體相當于河北文化
燕趙文化中的“燕趙”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在歷史上有廣義 和狹義兩種界定。廣義“燕趙”,泛指北起陰山南麓,南達黃河, 西至太行山,東臨渤海,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內(nèi)蒙 古自治區(qū)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山東、河南的部分地區(qū);狹義的 “燕趙”,指今天的河北省? (明清以后,燕趙就開始專指河北
申國卿:撫趙武術文化研究),《體育科學》2010年第4期第81頁。
由于今天的河北在戰(zhàn)國時分屬燕、趙、中山以及魏.齊等國,其中以燕、趙 最為著名,所以河北有燕趙之稱。隨著北京成為都城和天津被劃為直轄市,并分別建 立了京都文化、天津文化后,燕趙文化就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代名詞。
省叼。而“燕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傳承 和地域特征看,大體相當于今日行政區(qū)劃所轄屬的河北區(qū)域文 化”氣“燕趙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為依托,淵源于歷史上人 與自然及其由人們之間相互關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結構體系, 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 的總稱”氣“‘燕趙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這里的燕趙,代指 河北,因此燕趙文化等同于河北文化,它沒有斷代的時間概念, 是指現(xiàn)今的河北自古至今的文化,既包括該區(qū)域內(nèi)各個階段的歷 史文化,又包括現(xiàn)今留存的文化內(nèi)容,而不是特指某一歷史階段 內(nèi)的文化” ?。當前,多數(shù)學者(尤其是河北的學者),多在此意 義上使用燕趙文化概念氣
201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傳統(tǒng)名拳縱覽》 叢書中,〈〈燕趙武術》寫的是河北武術、〈〈燕京武術》寫的是北 京武術,正是在此意義上使用的燕趙文化概念?。
梁世和:優(yōu)學與燕趙文化)〉,〈〈河北學刊>〉2004年第4期第170頁。
李振綱:〈〈燕趙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精神特質(zhì)》,〈(文史哲》2005年第1期第 25頁。
陳旭霞:〈〈燕趙文化脈理探析)〉,《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3期第84頁。
侯廷生、趙文化:《燕趙文化等概念的文化邊界辨析》,〈〈河北建筑科技學 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劉建軍、鮑玉倉:十年來燕趙文化研究的主要進展與思考》,《河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95頁。當然,關于燕趙文化的區(qū)域還 有比較寬泛的理解,如南開大學金融系課題組就認為:“燕趙區(qū)域可以理解為北起燕 山一帶、南近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東臨渤海,涵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 地等多種地貌類型的一個區(qū)域。因此,燕趙文化基本上是興起于這一區(qū)域和地理環(huán)境 中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南開大學金融系課題組:《燕趙文化)〉,《金融管理與研究》, 2007年第3期第18頁)。
劉建軍,鮑玉倉:《三十年來燕趙文化研究的主要進展與思考》,《河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95頁。當然,關于燕趙文化的區(qū)域還有 比較寬泛的理解,如南幵大學金融系課題組就認為:“燕趙區(qū)域可以理解為北起燕山 一帶、南近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東臨渤海,涵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 等多種地貌類型的一個區(qū)域。因此,燕趙文化基本上是興起于這一區(qū)域和地理環(huán)境中 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保祥_大學金融系課題組:《燕趙文化》,《金融管理與研究》 2007年第3期,第18頁)。
二、天津的“方言島”現(xiàn)象
“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元代詩人傅若金〈值沽口》 這首詩中的“吳”指江浙皖一帶。這一方面反映了在當時直沽鎮(zhèn) 是兵民雜居的史實,另外一方面說明了元代的直沽已有了不少吳 人,但還不是絕大多數(shù)也就是說,元代,天津的“方言島” 還沒有形成?!懊鞒跗谔旖蛉丝诮Y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其中 從軍經(jīng)商的吳人成了天津衛(wèi)人口的重要構成成分。再加上這些人 的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比較高,于是,具有低平調(diào)的江淮方言成 了天津衛(wèi)的通用語,從而奠定了天津方言具有低平調(diào)這一特點的 基礎。不論從何處來的移民其子孫也必然講天津話,于是天津方
主f#吻:期.襄大部、寶坻人部?寧;可大拓 漢沽大部,埭:古小節(jié)(.fc).北段小郝(東.t)
_ ?娜:承對
主荽彩咧:武滴大郎.茗戲十節(jié)(a南)
勤要小部(西南>
汽粑;Till次對,健驊個舲漓if系 I:饕菸嘀:靜濤大鄱.西請小部?<觖漓語系>?.
武濟個霸(西麻 > .北屣小鞸(西(霸次對 東櫧大瘭南大邾、墉右小卻,大湣 火澳大部.靜鴻個_ (東衛(wèi)>.堵:在小郎(齏大港個#t臠)(婕狒個片)
北廉大灕.布窻全邾?餵_大罅 <本把> *東嬌 遺南小商! <西>、塘名大杯
李世瑜,韓根東:《略論天津方言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2 期第74頁。
李世瑜,韓根東:《略論天津方言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2 期第74頁。
這里的天津方言或天津話指的是在市區(qū)即和平、南開、紅 橋、河北、河東、河西六區(qū)和西郊大部分、東郊小部分的土著居 民們所使用的方言。這種方言在語音、語匯、語法和地域分布上 都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很像海洋中的一個島嶼,著名學者李世瑜 先生將之稱之為“天津方言島” 這個方言島成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邊距舊城約一公里,尖端距舊城約二十二公里。天津 方言島以北是薊寶寧(薊縣、寶坻、寧河)話片,語言與河北唐 山話接近;天津方言島西北部的北辰、武清以及東部塘沽部分地 區(qū)的方言接近北京話;天津方言島南部地區(qū)津南、大港的大部分
①關于天津方言的語源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土著方言?;蛘哒f是由靜海話在 聲調(diào)發(fā)生演變后而逐步形成的。如王臨惠、支建剛、王忠一在〈沃津方言的源流關系 芻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中認為:“天津方言屬于冀 魯官話,從共時平面和歷史比較來看,其底層與周邊方言一致而與安徽淮北地區(qū)的方 言存在較大的差異。相關的歷史文獻及移民資料不支持天津居民來自安徽宿州、固鎮(zhèn) 一帶的說法。因此,天津方言不是移民方言,它是在其底層方言的基礎上受到北京官 話、東北官話、膠遼官話的影響漸次形成的?!绷孳娮?津方言的形成——靜海 話是流不是源》津師大學報)〉1991年第2期)認為:“天津方言是在河北方言 的基礎上融合了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浙等方言的一些特點而形成的。這就使 天津方言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同河北方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像方言島,又不是孤島。” 二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村移來的。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根據(jù)志書所載許多早期人 物籍貫是山西,文獻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記載,故也主此說。三說是‘燕王掃北’時從 江蘇、安徽移來的。李世瑜先生認為:從語言現(xiàn)象上看,第三種說法較符合實際。因 天津地區(qū)在"燕王掃北”前后蘇皖地區(qū)不斷移民到這里,江淮人逐漸地占了壓倒優(yōu) 勢,才確立了天津方言島。我們不否認從山西或其他地方也有移民來天津,但由于不 是大批的,無論是操什么方言,也都會被同化于那占壓倒優(yōu)勢的方言(李世瑜,韓根 東:《略論天津方言島》,津師范大學學報> 1991年第2期第73頁)。另周金泰 在津方言島成因之歷史學推測——以明成祖政治活動與天津方言島演變之關系為 中心》(2011年,指導教師馮賢亮)一文中認為,“明初衛(wèi)所移民是天津方言島形成 的決定力量”;王光漢在《論天津方言島的形成因于淮軍>〉(《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2年第4期)一文中“從歷史語言學角度對天津方言發(fā)源于固鎮(zhèn)話的說法 提出質(zhì)疑”,該文認為:“天津雖得名于六百年前的朱様,‘燕王掃北’或有一些鳳 陽一帶的人曾居留于天津,但六百多年的語言變化,不可能使并不閉塞的天津和一直 生活在皖北尤其是固鎮(zhèn)的人語言變化同步?;趯μ旖蚺c合肥方言異同之處的比較, 通過對淮軍主要由合肥周邊人組成且長期駐扎天津,占當時天津人口比重很大等一系 列史實的考察,指出‘天津方言島’的形成主要是因于一百年前的淮軍的影響?!?br />
地區(qū)屬于河北滄州話片;楊村鎮(zhèn),北郊雙街、雙口,說武清話; 從市中心向北,過了北馬路、北大關、河北大街,這屬于天津話 的地界,但一過了旱橋,那就變味了,成了北辰話。北郊北倉、 宜興埠、西堤頭、市區(qū)西沽、丁字沽,明顯不同于天津話。北辰 方言具有武清話與天津話之間過渡的性質(zhì);天津市區(qū)的西南部地 區(qū)基本屬于靜海方言區(qū)。西郊楊柳青鎮(zhèn)、南郊咸水沽鎮(zhèn),說靜海 話;南郊小站鎮(zhèn),說滄州話天津等腰三角形 "天津方言島"學說
方言島示意圖2 創(chuàng)始人李世瑜(1922—2010)
“地域文化滲透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其典型的外在特征 就是方言?!??天津著名作家林希在〈仇河下梢說碼頭》一文中寫到:
天津人講“精氣神兒”,天津人罵人是“死蔫蛆”,全都是碼 頭遺風。天津人連吃飯都帶著碼頭氣派,天津人吃煎餅果子,吃 大餅卷牛肉,把這種吃法叫“吹喇叭”,就是不能因為吃飯誤了
譚汝為:沃津方言與地域文化K《社會科學論壇> 2010年第10期第121頁。
李世瑜,韓根東:《略論天津方言島》,沃津師范大學學報> 1991年第2 期第72頁。
譚汝為:《天津方言與地域文化《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0期第125
潮起潮落的時間……既要相互適應,又恪守自己的生活方式, “混個熱鬧”,把錢掙到手是“真格的”。天津人講最后目的,不 注重過程,只要“大面兒”上過得去,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板眼。光 在一個碼頭上混,天津人說是“棲鍋底”算不得是本事,要有本 事跑碼頭,在各個碼頭間跑來跑去,這,就是《日出》里胡四說 的那個名詞“吃得開”……“老牛筋”不行,“老執(zhí)鬼”不行, 先要有“人緣兒”,然后才會有“飯緣兒”。必須八面玲瓏,天津 人說要會“來事兒”,如此,才能在天津這個大碼頭上“橫趟”。
上文中提的“精氣神兒”、“死蔫蛆”、“吹喇叭”、“混個 熱鬧”、“真格的”、“大面兒”、“吃得開”、“老牛筋”、“老 執(zhí)鬼”、“人緣兒”、“飯緣兒”、“來事兒”、“橫趟”等富有天 津地域文化色彩,體現(xiàn)出天津人熱情、幽默、直爽、豪放的性格 特點。
“廣東人吃材料,上海人吃情調(diào),天津人吃味道?!敝档米?意的是,“天津在地域上雖身處冀地卻在歷史上深受徽齊文化影 響,正如上海身處吳地卻深受越楚文化影響一樣,是一種非常有 趣的‘食文化飛地現(xiàn)象’。” ?無論是“天津方言島”現(xiàn)象還是 “食文化飛地現(xiàn)象”都在揭示著天津文化有著自身的特點。它的 北面是文化底蘊豐厚的皇城根文化,它的南面則是廣饒的農(nóng)耕文 化區(qū)。無論是京師文化、還是農(nóng)耕文化,天津文化均無法對其形 成強有力的影響。這樣,就像“天津方言島”一樣,天津文化也 呈現(xiàn)出“文化孤島”的特性。
三、天津的歷史并不長,且有自身的文化特點
“中國區(qū)域文化的基本格局奠定于秦漢時期” ?。春秋戰(zhàn)國艾伯亭,劉建,田野等:〈〈城市文化與城市特色研究一以天津市為例》,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頁。
雷虹霽:《秦漢文化區(qū)域與區(qū)域文化研究綜論》,《民族藝術》2002年第2 期第丨04頁。
時期,天津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漁、農(nóng)和鹽業(yè)為生的人口生活聚 落,但這一帶并不繁盛。天津真正的興盛實際上起始于1404年, 天津設衛(wèi)。隨后,天津歷經(jīng)天津州(1725年)、天津府(1731 年)、開埠(186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1900年)、國民政府設立 特別市(1928年)、淪陷為日本殖民地(1937年)、天津解放 (1949年)等重大事件后,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從漕運碼頭、軍事衛(wèi)所、 商業(yè)都會、開埠城市演變成為一個超千萬人口的綜合性大都市、 北方經(jīng)濟中心、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正是由于天津城市變遷的 上述原因,天津文化的原生文化不明顯,而表現(xiàn)為多源性、兼容 性的特點,成為運河文化、鹽商文化、老城文化、碼頭文化、寓 公文化、租界文化、精英文化的棲息地,形成了天津人民精明、 好客、尚武的性格,形成了天津文化基因亦洋亦土、亦南亦北、 亦莊亦諧的特征(D。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特有的地緣優(yōu)勢使天津成為一個移民城 市,從而使天津武術文化表現(xiàn)出兼容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另外,由 于天津處在京城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的包圍中,天津的“文化孤島” 身份又使天津武術文化表現(xiàn)為主體性的特點,并次生出輻射性 弱、管理體制不健全的特點。
(一)天津武術文化的兼容性強
京杭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她在貫通海 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時,也把燕趙文化 圈、齊魯文化圈、荊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等四大文化圈有機地 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帶。
“與歐洲民族相比較,中華民族的遷移頻率和遷移行為均不 明顯,呈現(xiàn)出‘安土重遷’的民族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華 民族的這種“安土重遷”特性只是就中國歷史的整體而言的。
①艾伯亭,劉建,田野等:《城市文化與城市特色研究——以天津市為例》. 北京:中國建筑t業(yè)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頁。
“事實上,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現(xiàn)象不 僅長期存在,而且由于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這種人口遷移的絕對數(shù) 量和規(guī)模都很大,甚至在某些時候、局部地區(qū)超過歐美。這樣, 在這種‘安土重遷’民族特性掩蓋下,中國歷史上又存在著十分 頻繁的人口遷移現(xiàn)象?!??
中國歷史上存在的這種頻繁人口遷移現(xiàn)象在天津表現(xiàn)得尤其 明顯。天津是一個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其人口組成典型地表現(xiàn)為 土著人口少而移民多。也正因為此,天津文化呈現(xiàn)出典型的兼容 性特點,其文化源頭主要來自運河文化(商人文化)、老城文化 (軍衛(wèi)文化)、碼頭文化(難民文化)、寓公文化(政客文化)、租 界文化(洋人文化)和精英文化(知識分子文化)六個方面。
“天津土棍之多甲于各省”氣關于天津文化的兼容性,天 津出現(xiàn)的“混混兒”現(xiàn)象是一個絕佳的例證。當近代社會出現(xiàn)波 動,人們需要社會秩序時,天津人往往能夠看到“混混兒”的身 影。他們混跡于皇會、救火會等組織中充當了地方爭執(zhí)和社區(qū)問 題的調(diào)解人而一方面受到了下層民眾的欽佩和擁護,另一方面又 受到社會精英的批判??梢哉f,“混混兒”是天津衛(wèi)文化和難民 文化結合的一個畸形兒,具有典型的兼容性。
移民的涌入和扎根繁殖使回族重刀武術、迷蹤拳、北少林武 術、無極拳等傳統(tǒng)武術流派紛紛進人天津并流傳下來,成為天津 武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天津流傳的傳統(tǒng)武術流派 大多數(shù)是由外地移民帶入并經(jīng)過天津人傳承下來的。
(二)天津武術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大
多種文化的匯聚極易產(chǎn)生文化創(chuàng)新,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趙林先生在進行中西文化比較時曾指出中國文化“以夏變夷”的
范玉春:?民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 12-13 頁。
【清】張燾:健門雜記(卷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87頁。
模式,導致了中國文化上的超穩(wěn)定結構,表現(xiàn)為生物學上的“米 亞德現(xiàn)象”。而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它呈現(xiàn)出一種融合更新的模 式,表現(xiàn)出不同文化融會后的一種“文化雜交”優(yōu)勢,導致了整 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不斷變遷和自我超越A
天津是一個多種文化匯聚的地方,這種“文化雜交”后的自 我超越在武術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天 津流傳的“小拳種”特別多,如在滄州迷蹤拳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迷蹤藝,在北京八卦掌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程式高派八卦掌,在山 西、河北形意拳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新式拳法——象形術”氣 在形意拳、大成拳基礎上衍生而出的心會掌、螺旋拳,在太極拳 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李式太極拳、龍形太極拳、太乙十三式、八卦 太極拳、開合太極拳、東岳太極拳以及在形意拳、大成拳、螺旋 拳、心會掌、太極拳等基礎上創(chuàng)編、適合大眾健身需要的龜鶴拳 等。
天津武術文化的這種創(chuàng)新性在文學中亦有很好的體現(xiàn)。津味 文學作家馮驥才在其《神鞭>〉中就描繪了一個善于變化、創(chuàng)新的 “傻二”形象。其祖宗原本練一種腦袋上的功夫——向心拳,這 種拳法為了交手時不叫對方抓住頭發(fā)而必須仿效和尚剃光頭。清 軍入關后,男人必須留辮子,傻二的祖上沒有辦法,只好把功夫 改用在辮子上,創(chuàng)編出獨異奇絕的辮子功。民國時期,洋槍興 起,傻二又將辮子剪掉而練成了神槍手。在這篇文學名著中,馮 驥才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天津人“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 割”、“有能耐就變”、“‘鞭’剪了, ‘神’卻留著”、“這一 變,又是絕活”的創(chuàng)新精神。
無獨有偶,善于描寫京城生活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亦
趙林:《中西文化分野的歷史反思》,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3~5頁。
李仲軒口述,徐浩峰整理:(ffi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紀事》,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頁。
有類似的一篇文學名著《斷魂槍》氣在這篇作品中,老舍描繪 了一個沙子龍的人,他精通五虎斷魂槍,人稱“神槍沙子龍”。 劇烈的社會變革,使沙子龍的“武藝、事業(yè),都夢似的變成昨夜 的”,他的鏢局已經(jīng)改成了客棧。當孫老者真誠地想跟隨他學習 那套槍法時,沙子龍堅決予以回絕,他說:“那條槍和那套槍都 跟我人棺材,一齊入棺材”,就是“不傳”。
老舍《斷魂槍》書影 馮驥才〈〈神鞭> 書影一個“不傳”,一個“有能耐就變”,兩個“槍王”在面對外 來文化沖擊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價值取向。這反映出了作者 對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思考,“然而,作者自身的氣質(zhì)和時代的因
①創(chuàng)作〈浙魂槍》的時候,老舍正在山東齊魯大學任教。這一時期,老舍的身 體出現(xiàn)了問題,于是他開始跟隨當?shù)匾幻瓗熅毩曃湫g并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靈感,打算寫 篇長篇小說tl拳師)。后來,因種種原因,寫作計劃未能完成。但老舍以其中的主 要情節(jié)為主,創(chuàng)作出了短篇小說《斷魂槍》。
素,使兩位槍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氣
(三)天津武術文化的主體性強
天津文化除具有兼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之外,還具有主體性 的特點。這個文化特點的形成與天津的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系。 天津的北面是富含皇城文化的京城文化,南部則是遼闊的農(nóng)耕文 化,兩個文化均很強大,天津文化根本無法對其產(chǎn)生影響,從而 使天津文化成為一個“文化孤島”,在這個“文化孤島”上生存 的武術因此而有了主體性的特點,造成天津武術強大的生命力。 如苗刀從河北桑園流傳入天津獨流后,頑強地傳承下來,而河北 桑園則失傳了。程派高式八卦掌自山東無棣縣高義盛及劉鳳彩創(chuàng) 編后在天津流傳下來,而山東則幾乎沒有傳人。另外無極拳、攔 手門等均具有類似的情況,這與天津武術文化的主體性有極大的 關系。
近現(xiàn)代以來,天津相對落后于周邊地區(qū),天津武術文化主體 性強的特點又造成天津武術的管理機構不健全、天津武術文化的 輻射性弱兩大次生特點。
天津武術的管理機構不健全
天津市至今沒有建立起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或武術院等有行政 行為的機構,天津的武術工作基本由成立于1984年、辦公地點 設在天津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天津市武術協(xié)會來進行,由副秘書
①李琴,陳利民:《槍王一老舍〈斷魂槍〉與馮驥才〈神鞭)之比較>〉,〈傭 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16頁;生活在北京市井中的老舍,從小就目睹了 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分崩離析,在這場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思考過程中老舍是 痛苦的。沙子龍以“不傳”來抵抗時代的變化,而老舍則用“沉湖”給現(xiàn)實以沉重的 打擊。但需要注意的是,老舍和沙子龍絕不是逃避的弱者,他們只是用獨特的方式表 達了自己的憤慨與反抗;近些年,馮驥才全身心投人到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X作 中,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他創(chuàng)作《神鞭>〉的時代已與老舍不同。此時,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環(huán)境里,思想上的啟蒙和審美上的現(xiàn)實主義成為中國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化大旗,在這樣的時代語境里,“傻二”并不傻,他知道在這 個變遷的時代,只有正確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用于吸收外來先進科學技術,才能前進。 長來負責日常工作。這種沒有相應編制、管理崗位和專項經(jīng)費支 持且武術協(xié)會的機構成員均為兼職的管理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天津 武術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致使近些年來天津的武術工作嚴重滯后, 武術段位工作、武術遺產(chǎn)的挖掘與整理、競技武術散打的開展等 均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
天津武術文化的輻射性太弱
民國時期,雖然有天津的霍元甲在上海揚名,被譽為“精武 元祖”、獨流的苗刀技藝也通過河北保定的“苗刀營”而流傳全 國,但總體而言,天津的武術文化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輻射性太弱。 外界對天津武術了解得太少以至于出現(xiàn)了如下兩種情形:
2009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中華武術傳統(tǒng) 名拳縱覽>〉叢書,內(nèi)容涉及北京武術、河北武術、陜西武術、福 建武術、浙江武術、湖北武術、四川武術、山東武術、河南武 術、山西武術十個地域,根本沒將〈沃津武術》規(guī)劃在內(nèi)。2010 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又準備出版縣查拳》、《蠢縣戳腳》、 〈棚臺螳螂拳》等著作,亦沒有天津的拳種。
隨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興起,地域武術文化成為 研究的熱點。上海體育學院的博士生導師郭志禹教授對全國的武 術文化進行了地域劃分,將其分為中州武術、齊魯武術、燕趙武 術、西域域武術以及大漠武術等十四個武術文化區(qū)。天津武術被 劃歸入燕趙武術文化區(qū)內(nèi),實際上,這是對天津武術文化的一種 誤讀,是由于天津武術文化的輻射性太弱而引起的一種誤會。
正是在天津這種多元、兼容的文化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津門武術文 化雖然與北京武術、河北武術、山東武術、河南武術、荊楚武 術、江浙武術等均有關聯(lián),但在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近代西方 體育的影響下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武 術文化區(qū)。
一、天津武術大事記
唐代,杜甫寫下了“漁陽豪杰地”、“幽燕盛用武”的詩句, 盛贊天津薊縣一帶尚武。
1404年,天津設“衛(wèi)”,大批軍隊駐扎天津。
明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被任命為總兵官,鎮(zhèn)守薊州、 永平、山海關等處。萬歷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被調(diào)往廣東。 在此期間,戚繼光完成了他的不朽軍事著作〈練兵實紀>〉。
明末清初,天津北辰區(qū)的北倉少練老會開始活動3
1650年,李金剛將自己所學定名為攔手門武藝。
1832年,少林功力拳大師王大友來到王秦莊落戶,并成立了 眾嬰少練會。
1853年10月,太平天國北伐軍一舉攻下靜海、獨流和楊柳 青。
1853年,宜興埠人溫長湧在武舉考試中一舉奪得一甲第一名 進士及第武狀元。自此,宜興埠武風日盛。清末,獨流通背拳大 師劉玉春之徒李金富來到宜興埠授徒,其后人成立了永新少林 會,傳授“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
1865年,程派高式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高義盛出生在山東省無棣縣 大山鄉(xiāng)大莊子村。
1866年,五行通背拳大師張策出生在天津市武清區(qū)下伍旗鎮(zhèn) 馬神廟村。
1891年,任向榮、劉玉春桑園換藝得苗刀。
1898年,李存義來到北辰區(qū)劉快莊授徒。
1900年,天津義和團運動蓬勃發(fā)展。當年,著名武俠小說家 鄭證因在天津西沽降生。
1910年7月7日,霍元甲、陳公哲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 “中國 精武體操學?!?。
1912年6月16日,以“發(fā)展中國固有武術,振起國民尚武 精神”為宗旨的天津武士會在天津三條石直隸自治研究會舉行了 中華武士會“成立會”;9月8日,中華武士會在天津市河北公園 召開了“正式成立會”并“兼行開學禮”。
1915年,韓慕俠在南開學校教授武術,周恩來、劉清揚、喬 詠菊、喬詠荷等從其學。
1917年1月,李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李瑞東去世。
1918年9月,俄國大力士康泰爾在北京中央公園舉行“萬國 賽武會”,李存義、張占魁、韓慕俠等參與。
1920年,回族重刀武術第三代傳人曹金藻創(chuàng)辦了市隱國術 社。
1921年,曹錕保定練兵,任向榮、劉玉春教授苗刀。自此, 苗刀逐漸走向全國。
1922年10—11月,陳公哲、羅嘯敖、盧煒昌等率領的上海 精武旅行游藝團與天津武術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1925年,凈業(yè)國技研究社成立,程海亭任社長。
1928年,天津市國術館成立,馬良任館長、王毅夫任副館長。
1928年,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宮白羽來到天津謀生。同年, 著名武俠小說家李壽民亦來到天津C大公報>〉當校對、編輯。
1928年12月23日,河北省國術館在南開中學大禮堂舉行成 立大會,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任會長、北平警備司令兼陸軍42 師師長張蔭梧為副館長。
1929年2月3日,天津縣國術館在東馬路成立。
1931年春天,高鎧庭在天后宮開設無極國術研究社。
1932年8月7日,伏公報)〉發(fā)表社論《今后之國民體育問 題>〉,倡導“土體育”。該社論引發(fā)了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土洋 體育之爭”。
1942年,日軍清掃抗日武裝時將北少林寺焚毀。從此,北少 林武術散落民間。
1946年,“國立體?!边w到天津河北體育場;1948年,龐 玉森等人試圖恢復中央國術館,但不久天津就解放了; 1949年8 月,“國立體?!辈⑷牒颖笔×⑴訋煼秾W院體育系。
1951年,天津市武術運動工作委員會成立,張文廣任主席。 1953年11月8—12日,“第一屆民運會”在天津舉辦。
1963年,大成拳/意拳宗師王薌齋在天津去世。
1984年,天津市武術運動協(xié)會成立。
1984年,馮驥才撰寫了《神鞭)〉,發(fā)表在《小說家》1984年 第3期上。
1985年,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天津舉行。
1986年11月,第二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天津舉辦。舉辦期 間,成立了亞洲武術聯(lián)合會籌備委員會。
1988年9月15日,“國立體專校友會”在天津體育學院成立。
1990年6月30日,天津精武體育會在霍元甲的老家小南河成立。
1992年,天津市南開區(qū)成為全國第一批武術之鄉(xiāng)。
1995年4月5日清明節(jié),程派高式八卦掌第二代傳人劉鳳彩 立碑儀式在劉鳳彩故居——山東省無棣縣大山鄉(xiāng)劉家黃龍灣村舉行。
1996年,天津市武術運動協(xié)會陳式太極拳和八卦掌兩個專業(yè)委員會成立。
1996年10月28日一 11月1日,第三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 在天津召開。
1999年8月,霍元甲文武學校宣告成立。
2000年1月1日7點,門惠豐在泰山頂演練“東岳太極拳”。
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面向全國征集優(yōu)秀 武術健身功法,最后共有八套功法入選,其中“龜鶴拳健身操” 為“津門武林二張”張鴻駿、張鴻驃所創(chuàng)編。
2006年,天津市武術協(xié)會批準成立無極門研究會、孫氏拳研 究會、武式郝為真開合太極拳研究會、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會等 五個研究會。
2006年5月20日,天津重刀武術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 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06年,天津武術協(xié)會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會成立,劉金旺 任會長、劉樹行任秘書長。
2007年天津市武術協(xié)會批準成立吳式太極拳研究會、陳式太 極拳研究會、八極拳研究會。
2007年1月6日,天津市武術協(xié)會無極武術研究會成立。
2007年6月8日,回族重刀武術、攔手門武術、北倉少練老 會、霍氏練手拳、北少林武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天 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09年10月23日,李式太極拳、無極拳、鮑式八極拳、獨 流通背拳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天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 產(chǎn)。
2010年天津市武術協(xié)會批準成立攔手門武術研究會、迷蹤拳 研究會。
2010年12月15日-16日,全國武術對練大獎賽在天津理工
大學舉辦。
2011年5月23日,攔手門武術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國家 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12年9月6日-8日,天津市紅橋區(qū)政府和紅橋區(qū)政協(xié)聯(lián) 合舉辦了“紀念中華武士會百年系列活動”。
2013年2月27日,2013全國武術協(xié)會主席、秘書長聯(lián)席會 在天津召開。本次會議期間,十二運武術項目賽風賽紀和反興奮 劑工作會議及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工作會議也同時召開。
二、“第一屆民運會”武術運動員姓名號碼對照表
西北區(qū)(男15人,女1人,共計16人)
(1)苗玉龍、(2)馬子珍、(3)馬子才、(4)朱文芳、 (5)張景福、(6)馬平安、(7)張永泉、(8)喇應章、(9) 陳鹿義、(10)馮俊驥、(11)張生芳、(12)馮建勛、(13) 張桐、(14)穆子杰、(15)段俊明、(16)馬麗云(女)。
東北區(qū)(男25人,女1人,共計26人)
(17)原慶春、(18)高志平、(19)周明德、(20)、薛 儀衡、(21)成傳銳、(22)林子源、(23)徐永喜、(24)申 金儒、(25)段德貴、(26)張萬成、(27)王樹章、(28)史 延秀、(29)劉鴻仁、(30)劉國富、(31)張植彬(濱)、 (32)施鴻義、(33)張鳳翔、(34)孫鳴九、(35)吳鳳鳴、 (36)張繼修、(37)傅洪德、(38)周信有、(39)李國珍、 (4〇)吳正清、(41)李景新、(42)潘恒蕙(女)。
華東區(qū)(男11人,女5人,共計16人)
(43)李贊成(臣)、(44)周永福、(45)周永祥、(46) 朱憲章、(47)趙瑞章、(48)解恩禮、(49)邱桂香、(50) 蔡龍云、(51)蔡鴻祥、(52)胡漢平、(53)邵善康、(54) 章海深、(55)王菊蓉(女)、(56)金蓮芳(女)、(57)佟佩 云(女)、(58)高君珠(女)。
華北區(qū)(男23人,女4人,共計27人)
(60)吳桐、(61)宋標、(62)鄭成權、(63)鄧鳴 (鴻)藻、(64)劉萬福、(65)王俠林(女)、(66)馬熙春、 (67)高紫云、(68)王樹裳、(69)傅仲武、(70)傅來燕、 (71)田永福、(72)松秉堃、(73)陳福生、(74)王金聲、
(75)趙淑琴(女)、(76)武淑清(女)、(77)張旭初、(78) 徐德信、(79)郝學儒、(80)張紫綬、(81)劉學會、(82) 胡玉書、(83)劉寶樹、(84)孫世廣、(85)李恩貴、(86) 任俊祥。
西南區(qū)(男27人,女5人,共計32人)
(87)王樹田、(88)藍素貞(女)、(89)李雅軒、(90) 喻俊卿、(91)張懷清、(92)楊英俠(女)、(93)關福全、 (94)刁良友、(95)王之和、(96)彭章全、(97)熊延中、 (98)馮寶昇、(99)周國榮、(100)周克欽、(101)劉健龍、 (102)李茂堂、(103)廖仲烈、(104)周子能、(105)黃炳 南、(106)李嵐杰、(107)劉天模、(108)文昌雄、(109) 李毅立、(110)張騰蚊、(111)黃秀珍(女)、(112)李春燕 (女)、(113)魏效候(女)、(丨⑷周北濤、(115)蕭應鵬、 (116)閔觀宏、(117)趙錦才、(118)楊國忠。
中南區(qū)(男8人,女4人,共計12人)
(119)董太鳳、(120)李元超、(121)劉杞榮、(123) 曹振華、(124)李培信、(125)卜文德、(126)聶增永、 (127)劉玉華(女)、(128)馬玉霞(女)、(129)馬春喜 (女)、(130)崔華、(131)劉鳳鱗(女)。
中國火車頭體育協(xié)會(男14人)
(132)孫奎元、(133)許臣福、(134)劉振家、(135) 毛鐵山、(136)楊連貴、(137)楊立德、(138)戚毛大、 (139)戚炳富、(140)魯蘭柱、(141)郭蘭地、(142)房洪 紀、(143)楊洪元、(144)楊桂成、(145)馬述珍。
(中間缺59號、122號,共丨43人)
三、“第一屆民運會”武術受獎者名單
西北區(qū)(9人)
苗玉龍、張景福、馬平安、張永泉、馮俊驥、馮建勛、張
桐、穆子杰、馬麗云(女)。
東北區(qū)(17人)
原慶春、薛儀衡、成傳銳、林子源、申金儒、張萬成、史延 秀、劉鴻仁、劉國富、張植彬(濱)、施鴻義、張鳳翔、孫鳴九、 吳鳳鳴、張繼修、周信有、李景新。
華東區(qū)(16人)
李贊臣、周永福、周永祥、朱憲章、趙瑞章、解恩禮、邱桂 香、蔡龍云、蔡鴻祥、胡漢平、邵善康、章海深、王菊蓉(女)、 金蓮芳(女)、彳冬佩云(女)、高君珠(女)。
華北區(qū)(19人)
吳桐、鄭成權、鄧鴻藻、馬熙春、高紫云、王樹裳、田永 福、松秉堃、陳福生、王金聲、趙淑琴(女)、武淑清(女)、郝 學儒、張紫綬、劉學會、劉寶樹、孫世廣、李恩貴、任俊祥。
西南區(qū)(19人)
王樹田、藍素貞(女)、李雅軒、喻俊卿、關福全、王之和、 周克欽、黃炳南、劉天模、李毅立、張騰蚊、黃秀珍(女)、李 春燕(女)、魏效候(女)、周北濤、蕭應鵬、閔觀宏、趙錦才、 楊國忠。
中南區(qū)(9人)
李元超、曹振華、李培信、卜文德、聶增永、劉玉華(女)、 馬春喜(女)、崔華、劉鳳鱗(女)。
中國火車頭體育協(xié)會(9人)
孫奎元、劉振家、楊連貴、楊立德、戚毛大、戚炳富、房弘 基(洪紀)、楊桂成、馬述珍。
(共98人獲獎)
四、“第一屆民運會”優(yōu)秀運動員表演晚會節(jié)目單
西南李春燕的地躺刀
西南周克欽的定唐鞭
華蔡云和蔡信和的矛盾對打
西南藍素貞的自然劍
華北田永福和王金聲的空手奪刀
華北張萬成的荷葉單刀
西南趙錦才的三節(jié)棍
華北李文貞的飛虎拳
西南楊國忠和李毅立的對劈刀
西南刁正中和刁良友的象腳鼓舞
華東高君珠的蟠龍劍
華東邵善康的醉拳
華北田永福的哪吒槍
中南馬春喜(時年十三歲)的峨眉劍
西南黃秀珍的護頭雙鉤
華北劉寶樹、任俊峰的醉漢擒猴
鐵路高全榮的花式彈丸
鐵路劉振家的方便鏟
華東蔡鴻祥和蔡龍云的對拳
西南李毅立和魏效侯的武當對劍
華北宋秉堃(時年十一歲)的六合拳
華東邱桂香(時年十三歲)的提袍劍
華北李恩貴的鴨形拳
華北高瑞周的太極拳
中南沈少三的花樣石鎖
東北原慶春的春秋大刀
鐵道房洪紀的刀加鞭
華東宋保生和中南沈少三的摔角(跤)
內(nèi)蒙古摔跤表演(增格、色登、旺楚克等八人)
東北權景子、李乙順、鄭辰星的朝鮮跳板
華北張寶忠、張英杰的硬弓
西南藍素貞的綿拳
華東金蓮芳和恪佩云的拐進劍
華東宗祥生(時年六十八歲)的童子功
西北劉寶君的形意拳十二形合練
華東胡漢平的武松脫銬拳
華東邵善康的九節(jié)鞭
西北張桐的六合刀
東北成傳銳的奇形劍
西南彭章全和熊延中的三節(jié)棍進棍
西南鄭懷賢和王樹田的空手奪槍
東北張植濱(時年八歲)的八方刀
華東孫文寶的螳螂拳
華東王菊蓉的青龍雙劍
華東胡漢平和章海深的單刀進槍
西南鄭懷賢的飛叉
華東蔡鴻祥和蔡龍云的對拳
華北張文廣和中南溫敬銘的對擒拿
東北李天驥和張繼修的太極對劍
西北苗玉龍(時年七十八歲)的醉棍
西南蕭(肖)應鵬的猴形拳
華北李文貞的太極十三劍二路
五、天津武術高段位者名單
中國武術協(xié)會自1998年實施《中國武術段位制》以來,截 止到2013年,天津共有(八段8人、七段41人?)人獲得了 武術高段位,其具體情況為:
一、1998年第一批武術高段位(共112人)批準天津七段兩 人:李士廉、李文貞。
①獲得八段的七段不包括在內(nèi)。
二、 !999年第二批武術高段位(共252人)批準天津七段七 人:劉寶玉、蘇振萍、吳錦雄、張鴻駿、張鴻驃、單錫文、郭秀 英。
三、 2003年第五批武術高段位(共204人)批準天津七段十 二人:王志勤、劉樹行、劉鴻昌、齊玉奎、張長在、張曉鵬、侯 立征、侯冬媚、趙振忠、郎榮標、高誼、高秀明。
四、 2006年第六批武術高段位(共165人)批準天津七段六 人:牛鐘明、商寶良、張茂清、楊洪友、王如良、李亭全。
五、 2007年第七批武術高段位(共211人)批準天津七段九 人:戈國良、李學義、葛書賢、韓寶順、高鐵靜、周寶田、高金 華、張文仲、楊建生。
六、 2008年第八批武術高段位(共152人)批準天津武術八 段兩人:劉樹行、張鴻駿;七段九人:高文山、呂廣臣、梅杭 強、齊玉華、陳武星、曲宗奎、李拓元、李庭吉、馬杰。
七、 2009年第九批武術高段位(共115人)批準天津八段三 人:張長在、邱建華、單錫文;七段二人:李壽山、楊祥全。
八、 2010年第十批武術高段位(共122人)批準天津七段一 人:王克發(fā)。
九、 201丨年第十一批武術高段位(共149人)八段三人:牛 鐘明、張茂清、張鴻驃。
六、天津市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術)
名錄
天津市國家級武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序號 | 項目 | 批次(批準年份) | 代表性傳承人 (批準年份) | 備注 |
1 | 回族重刀武術 | 第一批(2006) | 曹仕杰(2007) | |
2 | 攔手門武術 | 第三批(2011) |
序號 | 項目 | 級別 | 批次及 批準年份 | 代表性傳承人、 級別及批準年份 | 申報單位 |
1 | 回族 重刀武術 | 市級 | 第一批 (2007) | 曹仕杰、曹仕偉 (市級2008) | 紅橋區(qū) |
2 | 攔手門武術 | 市級 | 第一批 (2007) | 張文仲 (市級2008) | 河東區(qū) |
3 | 霍氏練手拳 | 市級 | 第一批 (2007) | 西青區(qū) | |
4 | 北倉少練老會 | 市級 | 第一批 (2007) | 屈寶祥 (市級2008) | 北辰區(qū) |
5 | 北少林武術 | 市級 | 第一批 (2007) | 商寶良 (市級2008) | 薊縣 |
6 | 無極拳 | 市級 | 第二批 (2009) | 高鐵靜 (市級2011) | 東HR區(qū) |
7 | 鮑式八級拳 | 市級 | 第二批 (2009) | 鮑雅齊 (市級2011) | 北辰區(qū) |
8 | 李式太極拳 | 市級 | 第二批 (2009) | 賈仕文 (市級2011) | 武清區(qū) |
9 | 獨流通背拳 | 市級 | 第二批 (2009) | 孫金生 (市級2011) | 靜??h |
瀏覽6,0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