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河北武林中的著名人物可謂層出不窮,涌現(xiàn)出了楊祿禪、李洛能、 郭云深、董海川、孫祿堂、霍元甲等一大批中國武林中赫赫有名的武術大師,他們 以精湛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在中國武術中書寫下了河北武林輝煌的篇章。由于 本書研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專門設計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八極拳、劈掛拳、 大成拳等的個案研究,所以本節(jié)中暫不涉及上述幾種拳種的相關名家,僅對于河 北武術中上述幾大拳種以外的其他一些拳種名家進行介紹,通過本節(jié)內容與下文 中的6大拳種專題研究兩者之間的互相配合與補充,力求盡可能全面地反映河北 武術的整體發(fā)展概貌。
李良棟
李良棟,河北定興人,清朝末期時以一 口單刀聞名,一生以少林拳械揚名,尤 其以花刀見長,以德會友,曾在鄭州開設“永勝鏢局”,三代精武,武林譽稱“花刀李”。
盧鳴金(1830—1900)
盧鳴金,河北廣平人,是冀南、魯西、豫北一帶屈指可數(shù)的武林豪杰,曾創(chuàng)立了 盧式通臂太極拳。練就一根白蠟桿,一支丈八大槍,民間有不少武功故事流傳。
李拫清(? 一1900)
李振清,河北霸縣人,早年習少林拳,17歲于江南師從董夢麟學習陰陽八盤 掌,以速捷巧妙稱雄。晚年時參加義和團,因眼疾中敵排槍遇害。據(jù)其徒任致誠 《陰陽八盤掌》中所言,任曾親見李在古稀之年仍能縱身擒飛鳥,其技藝不愧武林 所稱“燕子李”之名號。
王子平(1881—1973)
王子平,回族,出生于河北滄州武術世家,曾任中國武協(xié)副主席。早歲行商關 東,后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1900年(光緒二十六)義和團失敗,他亦因避嫌出走濟南,隨查拳名師楊鴻修習練武功,精通查、滑、八極、龍泉劍等武技,有“千 斤神力王”之稱,曾挫敗過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康泰爾等多國洋武術家, 又在山東青州車站舉磨盤嚇住德國兵,在上海樓頂棟桿上拿大頂揚威等,任南京 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門長。1923年,創(chuàng)辦中國武術社,在上?!叭珖湫g運動大會” 上,與武術名家何玉仙、劉百川、高振東等登臺表演武技,齊白石曾親筆書贈“南山 搏猛虎,深海驅長蚊”對聯(lián)。I960年隨周總理訪問緬甸,又以一趟青龍劍折服滿 場觀眾。1958年9月,全國武術協(xié)會創(chuàng)立,王子平當選為武協(xié)副主席。1959年, 王子平任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表演賽總裁判長。I960年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 緬甸,任武術團總教練。歷任中國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 摔膠協(xié)會委員及上海市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yī)學院傷科研究室主任等。
宋邁倫(1809—1893)
宋邁倫,河北冀縣人,名彥超,人稱“神拳宋老邁"。自幼習武,從師多人,20歲 中武秀才,于峨嵋山得喬鶴齡傳三皇炮捶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宋彥超連 敗北京神機營中眾多武林高手獲賜五品亮藍頂戴之職。曾創(chuàng)立“宋氏三皇炮捶 拳”,在北京開設“會友鏢局”等。
任致誠(1888—1976)
任致誠,字嘉祥,河北文安人,先習八盤掌,又習花拳等,尤精八盤掌拳械,因 習武而荒廢家業(yè),晚年著書為生,天性好隱,識之者鮮,著有《陰陽八盤掌》一書。 該書及其描述的八盤掌武技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肖海波(1863—1958)
肖海波,河北固安人,從“燕子李”學得陰陽八盤掌,曾任莊親王府武術教習。
1930年前后,在天津教拳期間曾結識程廷華并教授程之三子有龍、有功、有信等武功。
孫通(1662—1742)
孫通,字季寬,山東泰安人,后因誤傷師妹而遠走他鄉(xiāng)并隱居滄州。孫通曾居 少林寺十余年習拳,被武林稱為“萬能手”和“鐵腿孫通”,其在滄州授徒有孫莊陳 善和安樂屯霍恩弟霍氏家族等,在滄州有著許多關于孫通武功高超的故事和傳 說。陳善刀技稱絕,時稱“賽勝英”,又精擒拿點穴之術;霍氏一支自東光縣移居靜 海后,又有霍元甲等后起之秀。
霍元甲(1869—1910)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滄縣東光安樂屯,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近代 著名愛國武術家。精秘蹤拳,曾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1910年6月 1曰,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xié)助下,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 “中國精武體操會”,后 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親筆手書“尚武精神”惠贈,陳毅也曾為之題詞 “勞軍模范”?;粼撞∈庞谏虾V畷r,天津的懷慶會館中,懸掛有長幅挽聯(lián):
瞻仰昂昂校剛漢,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飛龍踞虎,尚武精神,浩氣鵬鵬貫斗牛;
乾坤。①
李貫銘(1865—1940)
回族,河北滄州人,六合拳大師,有奇功,性負氣,曾有鏢客喊鏢過其門,乃馳 馬追超其前,雙腿夾馬而起,手攀路邊石坊梁,馬嘶叫而不能動,鏢客驚服,后乃有“鏢不喊滄”之俗。李貫銘之侄即為雙刀李鳳崗,李鳳崗傳藝于大刀王五。
李貫銘一門傳奇頗多,在近代武術史上影響較為突出。
李鳳崗
李鳳崗,回族,清末滄縣人,善少林、燕青,人稱“雙锏李”,曾為滄州成興鏢局 大鏢頭。一生授徒眾多,有徒大刀王五等。丨933年新修的《滄縣志?武術傳》所 列名人不過二十六人,李即位列其中。武德高尚,在滄州、鹽山一帶,極負威名。
王五(1844—1900)
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拜著名的六合拳李鳳崗為師學習 長拳和雙刀等,因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王正誼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所以又 被尊稱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 頌的一代豪俠。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武林高手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 等著名武師齊名。王正誼與維新派領袖譚嗣同友誼深厚,在譚遺詩中有“我自橫 刀向天笑,肝膽相照兩昆侖”之句,其中的“兩昆侖”之一即指大刀王五。
張策(1859—1934)
張策,字秀林,河北香河人。自幼習練少林拳,又從楊祿禪學太極拳,后得通 臂拳真?zhèn)?,以此技在京城名聲大噪,人稱“臂圣張策”,善用反背十三刀,輕功卓著。 據(jù)武林傳說,張策練功時,身穿鐵坎肩,足踏每只重二十斤的鐵鞋,故人又稱其為 “鐵鞋”張策。據(jù)《河北武術》轉引日本人松田隆智的《中國武術史略.通臂拳史》 中載,“日本人武田熙在1924年到中國留學,在北京大學學習(他跟賀振芳學通背 拳等,后寫有《通背拳》一書)。武說他曾親眼見過晚年的張策,有一次大喝一聲飛 上屋檐;還有一次用指尖輕輕一指,就把爭吵的對手推倒”。?這一記述形象地表 明了張策在武林的影響。
劉玉春(1860—?)
劉玉春,獨流人。后輩人稱其為“申爺”,擅長通背合一門武技,在河北曾經隨 劉玉春學藝的名家很多,有郭長生、陳國祥、馬英圖、劉景云等,其所傳的武藝與近 代張策所傳的內容、風格等都有較大差異,在社會上有“獨流”通背拳之說。
劉仕俊(1839—1909)
劉仕俊,河北雄縣人,自幼練習少林武功,后得異僧傳授鷹爪擒拿之技與岳氏 連拳等,技藝大成,名動京師,曾為正白旗演武廳教練,在北京東四北六條胡同設 場授拳,技壓群芳,時稱“雄縣劉”。劉仕俊還擅長桿子器械,人稱“大桿子劉”,其 所傳武術門人中有劉成友等人,其中劉成友之外甥陳子正又被后人譽為“鷹爪王”。
陳子正(1878—1933)
陳子正,河北雄縣李林莊村人,鷹爪翻子拳創(chuàng)始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 子拳、岳氏散手、鷹爪擒拿法之精華,擅長鷹爪拳,被人譽為“鷹爪王”。民國7年 (1918 )受上海精武體育會邀請傳授鷹爪拳,先后在上海大學、中國公學、圣約翰大 學、香港、新加坡精武會教拳。在新加坡?lián)魯∫挥g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亞 短劍一把,劍上刻有“中國拳王”4字。陳子正較早把武術課開進學校,著有《拳術 要義》、《拳術摘要》、《鷹手拳藝書》、《鷹爪連拳五十路》、《行拳十路》等武學論述。
瀏覽15,5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