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武術的藝術本體
第一節(jié)藝術本體的解析
當人們在探究有關藝術的話題時,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什么是藝術? 這其實也就是關于藝術本體的問題。誠如陳望衡先生所說:“藝術的本體是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根本道理?!?sup>[|]可見,藝術的本體論是藝術學理論中 的一個核心問題。那么,藝術本體是什么呢?
“藝術本體是指藝術作品與藝術想象的存在方式及其本原規(guī)定性,是藝 術區(qū)別于非藝術的本質屬性?!?sup>t2]在藝術學理論研究領域中,對于藝術本 體的表述是多樣的。有學者認為:“藝術就是美,藝術與美飾不可分的,藝 術的本體就是美”;有的學者認為:“藝術的本體是意象世界”;有的學者 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審美意象”等等。盡管,“藝術本體”這一概念比 較模糊,關于它的表述也各有不同,但是,縱觀目前理論學界的研究成果, 可以發(fā)現“意象是藝術的本體”這一觀點已被大部分的學者普遍認同。
葉朗先生在其專著《美學原理》中指出:“藝術品之所以是藝術品, 就在于它在觀眾面前呈現一個意象世界,從而使觀眾產生美感(審美感 興)?!?sup>[3]他還認為:“藝術與非藝術是應該加以區(qū)分的,區(qū)分就是看這個 作品能不能呈現一個意象世界?!庇纱耍覀兛梢缘贸鲞@樣一個結論, 即:判定一個事物或者一種活動究竟是否藝術,取決于該事物或者該活動
能否具備或體現出這個“意象世界”。也就是說,當某一事物本身表現出 一種意象的形態(tài),或者說呈現出一個意象的世界,那么這個事物才可以被 稱之為一種藝術。例如,傳統(tǒng)繪畫中所謂的“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 側,自然到于心中,不覺見于筆下”[1),就是指“意象”的涌現體現出藝 術的創(chuàng)造。
然而,在淵源深邃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中,不僅有著“意象論”,而 且還有“意境論”。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意象”和“意境”是不同的范 疇,可是兩者卻有著甚為密切的關系。有學者指出:“意象理論發(fā)展的結 果,是形成了關于意境的理論,是人生實踐活動的高級階段,是比意象更 高級的理論。就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性而言,“意象”是作為一個個表 意的典型物象而存在的,具有著可感知的特征,它可以被看作中國古代藝 術形象的一個基本特征。而“意境”與之不同點在于,它是通過特定的形 象而誘發(fā)出的一種境界和情調,它可以被看作是構建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 象之上的藝術體驗,并以一種情感體驗的方式存在于觀賞者的審美世界 之中。
對于藝術而言,對客觀世界的“再現”與“摹仿”是藝術本身在形式 上不可或缺的內容。與此同時,發(fā)生在主客體之間的情感世界的相互交融, 也是藝術本體在精神層面上的又一重要特質。被譽為“天才藝術家”的列 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先生在其美學著作《藝術論》中這樣寫到: “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并認為藝術活 動的本質是“在自己心里喚起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 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 也能體驗到這樣的感情”[3]??梢?,“傳達感情”“體驗感情”在藝術活動 中是至關重要的內容,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藝 術'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意境論”的存在正是凸顯出這種 “情感世界”在主客體間的相互融通。也正是因為中國古人對“意境”的
追求和向往,才賦予了中國的詩詞歌賦、戲曲書畫等無窮的藝術魅力。透 過這些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藝術家和觀眾才實現了在情感世界中產生著 “情”與“景”的交融。因此,“意境”通常被看作是“意象”的延伸,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種類型。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 中,藝術本體包含著“意象”和“意境”這兩個基本內容。
中國武術之所以具有藝術的屬性,最為顯性的表現是中國武術能夠通 過藝術化的形象呈現于人的眼前,它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是各種形態(tài)各 異、活靈活現的武術招式、招法,而這些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化的形式 本體,它能夠向人們呈現出武術技擊的意象世界。與此同時,在進行這些 招式招法的演練過程中,它們又可以使得觀賞者們在腦海中產生對武術招 式、招法的“實效性”的想象,產生對武術技擊場景的聯想,這種由視 覺、聽覺等感官引發(fā)的情感體驗著實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化的情感 本體。
可見,就中國傳統(tǒng)藝術而言,藝術的本體包涵有“意象”和“意境” 兩個層面的內容。而中國武術的藝術本體(即其存在方式和本原)表現 為:武術活動本身向所有的審美主體呈現出了一個個表現真實的典型的藝 術化的物象,并向審美主體提供了一系列可以進行主觀想象的藝術空間:
第二節(jié)武術意象:一種典型的藝術化物象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 過程中逐漸更嬗、積淀之后形成的。它不僅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和詩論中有 著深遠的文化淵源,而且在傳統(tǒng)美學理論以及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中,也 始終占有突出的中心地位。
“意象”最在出現在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他從藝術構思 的角度提出了“意象”這個美學范疇,文中指出:“獨照之近,窺意象而
運斤?!?sup>n]又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在藝術 構思活動中,外物形象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意是結合在一起的。王弼在《周易 略例?明象》中,對意象的闡述更加明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 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 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33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意”與 “象”是相互依存的,具有表意之象的“象”就是“意象”。
中國武術也存在著這種外物形象和主體情意兩者緊密結合的關系,“形 象”與“情意”的密切聯系體現出武術這一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的完美精 神,表達著中國武術對審美觀念的深刻追求。中國武術就如同“一種意象 符號”,每一個技術動作就好似一個審美意象,足以令觀賞者進人到武 術的想象空間,并感受到武術的藝術韻味。
_、“意象”的本質解析
(一)“意象”是客體“表象”的再現
“意象”本名曰“象”,最初的涵義是指某類特殊的動物,即大象,后 亦泛用于指稱各類物象,包括虛擬的圖像在內?!兑讉鳌吩唬骸笆ト擞幸砸?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边@就是說,天意幽深 精微,難以用普通的語言文字來表述,只有憑藉虛擬的“象”,采用比擬、 象征的手法,才能加以領會和傳達。如此一來,“象”便具有了“形而上” 的意味,而“立象盡意”也就成了“意象”說的導源。
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所提及的“夫象者,出意者也”“盡意莫若 象”[|〕中,“出意”“盡意”等詞語就向人們表明“意象”中“象”在客 觀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跋蟆北旧砭陀邢胂蟆㈩惐戎?,既有外界對象 的特征,也有人對外部對象的多種認識,它既是一種豐富的審美體驗,也 是體驗、感悟的方式?!耙庀笞鳛楸硐蟀l(fā)展的高級階段,有概括性、再現 性、創(chuàng)造性特點。m它以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象為基礎,將其規(guī)律或 者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以此作為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起點,試圖運用藝術的 手法再次呈現該事物。所以,“表象”是“意象”的原始樣態(tài),而“意象” 是對“表象”的本原地再現,凸顯其藝術的美感。
(二)“意象”是主體“達意”的途徑
藝術的意象,不僅僅滿足于對客體的物象的再現,同時還以融入創(chuàng)作 者的主體情志為鮮明的特征。袁行霈先生對“意象”做出這樣地詮釋: “意象是融人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 情意。所以,意象是在人的主觀想象或者聯想的過程中產生的意中之 象,是一種“人心營構之象”。
《周易?系辭上》記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 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 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這就表明,“立象”的目的是為 了“盡意”,借助形象可以實現對意念、情感的表達。由此,我們可以得 出“意象”的另一個本質特征,即“意象”具有向客體傳遞主體內心世界 的功能。這就使得“意象”成為了主體表達和展現自我感情、意愿、情趣 等內容的重要途徑對于任何藝術產品而言,“意象”的建構過程是藝術家以事物在客觀 世界中存在的物象(自然之象)為基礎,在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下運用各種加工、變形、重新組合等方式進行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客觀存在 的物象與主體的情感融為一體,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意象。
瀏覽7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