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許多自然規(guī)律,日夜、冷熱、生死、聚離,都是自然現(xiàn)象,沒有人能改變。佛祖講過人有許多苦,其中一個就是離別苦。我接觸的病人中, 有些人都承受著離別之苦。一對情侶一起時覺得很快樂,但當某一方要離開時就覺得很痛苦。不過,若能明白有聚必有離這定律,人就可以慢慢放下。 離開只是自然定律,但有很多人不明白有合的一天則有離的一天。在臨床方面,許多人對自己親人離去感到非常內疚,他們痛恨自己當親人在身邊的時候,不懂得珍惜關懷,未好好照顧,如今已無法補償,他們?yōu)榇硕蠡谀?。又有一些個案是不能放下死去的親人,總是紀念著這個已離開的親人, 導致自己十分抑郁。然而,若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聚離都是自然定律,將 事情分得輕重先后,在忙碌工作中抽些時間關懷身邊的人,當身邊人離開時便能泰然接受,因為這是自然定律。這樣,人就會生活得快樂。明白自然, 生活得自然,就能自在,對身體、心理都會有莫大益處。
放下我執(zhí)
要心理及身體健康,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我的觀念,就是減少“自我中心”的思想?!拔覉?zhí)”或“自我中心”的觀念引起自私擁有的行為, 首先是自我的形象,再伸展至身外的財產(chǎn)、家庭、名聲及地位等等。人為了 “我”及“我的”念頭不斷努力奮斗爭取,為了擁有自己的東西而產(chǎn)生很多痛苦。要去除不愉快的煩惱,首先要明白世界的事物都是互相影響,個人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所以損人利己的事或許也會傷害自己。例如,有一個人總是習慣把廢物拋到隔鄰,以為廢物不在自己的家門口便可以,后來因為衛(wèi)生出了問題而有鼠患,他的家也不能幸免。又例如,如果每一個商家都要為賺多些而加價,全市的物價都會上漲,到最后商家們自身也會受到物價上漲 的影響。只顧自己而漠視他人,自己或許也會受害。
相反地,幫助了他人或許自己也能得益。有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有一 個人在街上等的士趕往醫(yī)院,因他太太遇到意外送了入院,他等了很久,終于有一部的士到了,他趕上車之際有一個人從他后面趕上前向他說:“我是醫(yī)生,有個人等著我救,可否讓我先走。”這人于是讓了這部的士給這個陌 生人。再等了半小時才等到另一部的士,去到醫(yī)院已遲了一小時多,到達的 時候,太太還在做手術,過了一段時間,手術成功完成,太太獲救了。做手術的醫(yī)生從手術室出來,原來就是他讓出的士的陌生人!
當我們有“我執(zhí)”的思想,便會將自己的事看得比別人的事更重要,所有事情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關注別人的情況。如果以“無我”的觀念 生活,“著數(shù)”的追求便會減少,自己與他人受益都是同等了。就如以上的 例子,這人衡量事情的輕重,非衡量個人利益而做決定——救人最重要。如果看透自己得益與他人得益都一樣,自己的心境也會放松,因為腦海之中不 會不斷生起懷疑和害怕吃虧的心。
慈悲心
佛法中的“慈悲心”可以有助解開一些心理障礙。慈悲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施予,是見到別人受苦,感同身受,盡自己能力去幫助他人解決困苦。這個概念與“無我”有很大關聯(lián),因為我們如果能放下我執(zhí),就可以培養(yǎng)慈悲的心。有些人因為自己幫助他人后卻沒有得到賞識或回報而感到痛 苦。我們常常聽到人說:“我對你這樣好,但你竟然這樣對我?!边@不是慈悲心,是一個有條件的施予。一顆慈悲的心,就是無條件地愛護、幫助他人。無條件的施予自然不會期望得到回報,因此,也就不會感到失望,心境上亦不會因為這些施予行為而有喜怒哀樂的反應;相反,得到的是淡泊寧靜的心,和自在的心境,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要培養(yǎng)慈悲心、濟世行為,最好是由身邊的人開始,我們身邊的人莫過于家人,我們有沒有關心他們,父母年紀漸老,我們有沒有用慈悲心去照顧他們,抑或覺得照顧他們已經(jīng)不會有回報,或者只是負累? 一個慈悲的人會無條件地關心關懷自己的父母。
現(xiàn)今社會,可能因為每個新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所以對子女的培育特別關心。有許多家長以為幫子女安排許多課堂、活動,就是對子女好。但有時候,這些愛的背后亦是有要求的,就是期望得到回報,得到安慰,以兒女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指標。許多父母寄望兒女成績優(yōu)異,因為兒女成績優(yōu)異,自己臉上便有光彩。若兒女品學兼優(yōu),就更可以在他人面前炫耀一番, 最少不會沒面子。不過,這些愛是有條件的,往往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成長, 也對父母的心理及身體構成不良的影響。臨床上我遇見很多小孩子,因為終日忙碌于功課、學習、培訓而失去了童真。他們都十分疲倦,而且活得不開心。在治療過程中他們往往表達憤怒、自卑及憂愁。對父母不但不敬重關愛,反而覺得他們太嚴厲甚至苛刻,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十分不和。要改善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健康,要改善家長及孩子的關系,可以從培養(yǎng)慈悲心開始。 父母以慈悲心面對兒女,就是無條件地培育兒女的長處,并認清楚一個人的 生活意義,為兒女將來著想,而不是以兒女作為自己名利的注碼。孩子的 苦,感同自己的苦,并盡力使他們活得快樂及有意義。
[慈悲心是福]
如果施予不問回報,不問為何,不問條件,一心布施,人便自在能真正感受布施的福德。
許多時候婚姻出現(xiàn)問題,亦是因為夫妻之間的愛是存有條件的。“她是我的女人”,“他是我的男人",往往是夫妻的心境,是一個擁有對方的心境。若夫妻間能培養(yǎng)慈悲心,許多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有時候妻子埋怨丈夫沒有時間陪伴她,有些丈夫埋怨妻子不體貼,這些埋怨都源于他們對對方是有條件的呵護、有條件的付出。如果以一顆慈悲心來無條件地照顧、呵護對方,就不會有埋怨心及憤怒心。這樣就會活得快樂些。
有些人初步想培養(yǎng)慈悲心,便立即想普度眾生,第一件事就想濟世,拯救所有苦難的人,卻忽略了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這樣會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壓力,這不是我們所鼓勵的方法。首先要對身邊人培養(yǎng)慈悲心,慢慢擴大至自己認識的人,繼而不認識的人,按部就班,操之過急,只會囪囹吞棗,物極必反,反而有損心理健康,久而久之,造成身體的毛病,所以大家都要小心注意。
戒律如大海的浮木
有不少人一聽到“戒律”便很害怕,覺得太過規(guī)范和壓迫,似乎給別人壓迫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感覺。特別是現(xiàn)今有很多中國人崇尚西方思想,認為西方的思想比中國的好,所以鼓吹所謂的“自由”。但住往可能對自由的定義卻弄不清楚,誤解“為所欲為”便是自由,生活沒有了指標,沒有了方向,只是心中想到怎樣做便去做。在我的臨床經(jīng)驗中看到很多人的痛苦都是因為“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所以他們都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大家怎樣做,自己就怎樣做。這樣的心態(tài),使一個人很難建立“自信”,因為自己也不能確定自己所作是對還是錯。這樣下去,人便漸漸變得自卑,甚至抑郁等等。我二十多年前居于美國的時候,已開始運用佛理幫助 一些有心理困苦的人,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提議他們“持戒”,或許可以說成 “生活指引”,使人減少壓力。
這些生活指引對一些不知所措的病人來說,就如一個正在大海中漂浮的人,突然看到一根浮木,是一個依借,是一個不使他沉落的方法。簡單的 五個元素——不殺生、不貪心、不邪淫、不說他人是非、不飲酒,往往構成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心理療程,主要引導一個人漸漸明白自己生活的原則及方 向,從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及堅毅心。這樣對一個人的工作及生活有著正面的影響。所以,如果能正面地了解持戒,它們不是約束一個人的戒律,而是幫助一個人明白自己、控制自己的方法。
如果感到五則戒律有點抽象,可以參考《六祖壇經(jīng)》中的一首偈: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謙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
慧能大師已很簡單地講出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的基礎:心平行直、孝養(yǎng)父母、和睦相處、勿說是非、知錯能改和接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這些指引,對心亂如麻的人,都是很好的具體可行方法。
第五章內養(yǎng)功
練內養(yǎng)功的目的
德建禪師所修煉的是少林傳統(tǒng)功夫,而他所編制的內養(yǎng)功主要是教導我們練心、練意、練氣,從而達致強身健體,心境平靜自在。練內養(yǎng)功有三大目的:1.修心性2.強身健體3.學習禪醫(yī)。
修心性:禪機即氣機,從基礎上我們了解到為什么要從練武中學習修 禪。由于少林的傳統(tǒng)功夫主要是練習“以意導氣,以氣引力,以力催形,以 形養(yǎng)神,以神見性”。從練心、意和氣當中逐步明心見性,是少林禪武的主要基礎,亦是天人合一修身的方法。在修煉期間,專注到手、眼、身、法、 步,而達到萬念盡空的境界,猶如靜坐禪一樣的原理,所以學習內養(yǎng)功同樣是修禪的法門。
瀏覽2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