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家楊澄甫曾指出:“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 術?!崩钚↓埥厝谰褪窃⒂姓芾淼募夹g。老子道家“反者道之動”是構成武術戰(zhàn)略思想的基本原則,其意是對立的 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是運動的規(guī)律,例如無與有、陰與陽、柔與剛等。“反”是 老子哲學的核心靈魂,它重無、尚陰、貴柔。如果用道與太極陰陽關系的太極圖形來闡釋,則其外圍的圓圈。形代表事 物的一個整體,其內(nèi)含有6與9的正反兩面之魚形和互含對方之魚眼,各自代 表一個整體下不同的對立面。它們既相反又相成,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動”所指的規(guī)律性之“道工李小龍格斗體系的一體兩面,極具豐富和全面的深層哲理,例如無與有、 陰與陽的正反兩面。還有格斗的一體兩面,例如格斗姿勢的起與止就是整體的 有機結合,正所謂任何一個開始意味著另一個終結,它的靜止與移動也是正反 兩面。入門鎖匙割:春拳、擊劍、拳擊夢幻組合手指靈活的民族東方人天生手指靈活,有利于微雕、奏樂等藝術,也有利于徒搏等武術。 傳統(tǒng)武術大多數(shù)是以手為主體的近取,因此技巧性強的打、拿、摔技術十分豐 富,可能就是因為手指靈活而形成的。豺;春拳與拳擊都習慣陣地戰(zhàn),李小龍也不例外,但當他用陣地戰(zhàn)對付黃教 頭游擊戰(zhàn)之后,感到極需掌握運動戰(zhàn)的技巧。當他回到香港舊居時,以往的回 憶自然而來。他幼年時已知道技巧性較強的西洋擊劍適合東方人,因為他的長 兄李忠?。ū说茫┰@香港擊劍冠軍,而且他在青少年時也學過擊劍及理論, 深知它可以全面提高一個人的靈敏反應、心理穩(wěn)定性、判斷能力、進攻速度、 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等素質。因此回港期間將擊劍直線移動步法的運動戰(zhàn)與^春 拳、拳擊的陣地戰(zhàn)有機結合。以手代劍的民族中國古代徒手搏擊模仿?lián)魟Φ膭幼鳎允执鷦Φ恼浦覆珦粢缬谟萌?擊,因而手搏的理論與劍術的理論融會貫通。明朝的戚繼光是借俞大猷《劍經(jīng)》的兵器理論用于自己的拳經(jīng)理論上。李 小龍則借西方擊劍的兵器理論用于截拳道的拳理之中,因而截拳道的入門鎖匙 與擊劍術有關,其共通處有:側身主攻手在前;以手或手握劍直線 攻擊或截擊快攻為主;運動戰(zhàn)先發(fā)制人為主;簡單直接。截拳道重要特色擊劍手東西方的擊劍術最終都是一刺,明人俞大猷《劍經(jīng)》的棍法和清人吳殳 《手臂錄》的槍法最終也是一戳。俞大猷以“劍”名論棍,吳殳則以“手臂” 論槍,棍、槍、劍就是“手臂”的延長。李小龍截拳道融入了西方劍法側身主攻手在前的擊劍手姿勢,作為最初的 一刺破勢或最終的一刺取勝。因為,這種姿勢可以接近和保持突前“一擊”的 優(yōu)勢,為破勢切進“連擊”及終極“一擊”創(chuàng)造了初勝的有利條件。這個最初 的一刺仍用^春“手臂”傳統(tǒng)武術技巧為主,包括直線刺戳或擊打。由于主攻手在前,也帶動了主攻腳在前,形成了長短雙劍尖突出最前線的 態(tài)勢,因此截拳道百分之八十的打擊要靠此姿勢去帶動取勝。俞大猷《劍經(jīng)》 有長短兵互補理論,正所謂“短兵長用妙莫測,長兵短用變無窮”。春“手臂”的前手直拳是截拳道的主要拳法,直線攻擊時常用^春日字 沖拳,也用^春標指戳擊。手臂與兵器不同,既有感覺又能屈伸,可以變化無 窮,例如:在最前哨利用觸覺反應“知彼知己”。運用春耦手、捋手、拍手等纏封手法。主攻手以弧形與直線變換奇與正的攻擊。主攻手以弧形與直線變換消與打的截擊。主攻手作為轉換其他攻擊(踢、打、拿、跌)的樞紐。動若脫兔截拳道的側身姿勢有利于直線強力側進,動若脫兔快進快退。因此,截拳 道是以直線移動的運動戰(zhàn)為主,與陣地戰(zhàn)的^春拳不同。相比之下,前者講求 動態(tài)平衡下的快速移步,后者講求動態(tài)平衡下的樁馬步法。靜如處子為了要進攻和防衛(wèi),截拳道運動戰(zhàn)最有效的姿勢是警戒式。這種半屈膝的 姿勢是運動戰(zhàn)中的完美姿勢,可使身體始終處于強有力狀態(tài),無論要進攻和防 衛(wèi)都不需要事先做任何調整動作。它既能使全身放松,又能保持平衡姿勢,同 時又可在瞬間作出反應。這種陰柔虛靜如處子的一面,正是隱蔽自己進攻意 圖,蓄勢待發(fā)為發(fā)動下一大動作做好準備。截拳道運動戰(zhàn)可從警戒式瞬間的靜態(tài)站姿開始起動,經(jīng)過動態(tài)步法快速移 動的攻防格斗,再回復到瞬間的靜態(tài)站姿終止,一瞬間又再開始起動、格斗、 再終止,可以有節(jié)奏的循環(huán)不息,正如眨眼不停地一閉一開。這個靜、動連續(xù) 的整體有機組合,正是道家“一體兩面”的陰陽哲學,也是截拳道運動戰(zhàn)的人 門鎖匙。對于截拳道運動戰(zhàn)這種有節(jié)奏感的和有協(xié)調感的慣性力步法移動藝術, 李小龍有這樣的描述:“平靜狀態(tài)下的靜止并非是真正的靜止,唯有處于移動中的靜止,才會從節(jié)奏感中全部表露出來。彈簧腳截拳道運動戰(zhàn)另一重要特點,就是它特別強調側身的后腳跟要離地微抬, 后腳掌要貼地滑移,后腳弓在任何時候都要起到壓縮彈簧或“火花塞”的作 用,以便具有較大的運動戰(zhàn)靈活性,隨時準備推動整個肢體向前運動,尤其是 主攻手或主攻腳迅速出擊時,只有彈簧腳才能瞬間支撐肢體的重心在突變的高 速沖刺中保持動態(tài)平衡,達到全身肢體既放松自如而又快速地推動靈活的手腳 向前突襲。洋為中用運動戰(zhàn)打得好,其奧秘在于控制機動戰(zhàn)移步慣性力的動態(tài)平衡和搶先使對 方失去平衡。因此,截拳道運動戰(zhàn)中吸取了擊劍術的理論和技術,首先是它的 快速性,其次是它的突然性。擊劍術在動態(tài)平衡的側身步法中,走磁性互動和走“準線”互動的運動 戰(zhàn)。擊劍手出劍的原則,就是“隨手進攻”,出手攻擊先于身體動作,其隱蔽 性可稱為“無影手”。李小龍出拳迅捷的奧妙就是他的“無影手”,而快速反應 的秘訣就是他的“前哨手”。擊劍術的最佳格斗法之一就是截擊,單劍截擊的“消”與“打”的動作是 連續(xù)的完成過程。截拳道強調攻擊,也講求截擊,可以同用劍一樣以一只前哨 手截擊,也可同^春掌一樣同時用一手截一手擊。西洋拳擊簡單直接,遵循力學原理和符合整體性原則,較突出的是以迂為 直的鉤拳、上擊拳等近體攻擊。截拳道不用拳擊手套,而且直拳攻擊時運用 春日字沖拳,不同于有拳擊手套的西洋拳擊直拳打法(即是將日字沖拳轉90。 的直拳)。截拳道的假動作、誘敵、閃避、不斷變換頭部位置等,都與拳擊技 巧相近。截拳道運用道家哲學拳家無有說按照量子論的說法,宇宙是由“無”中誕生的。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睙o、有都是用來指稱“道”的。 無含藏著無限之有,無、有似對立,而又相連續(xù)。以往傳統(tǒng)武術從未直接以先秦時期《老子》的“道”或“無”與“有”來 作為“拳家無有說”的哲學思想。傳統(tǒng)武術只有“拳家陰陽說”,它是采用了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者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唐詩三百首中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內(nèi)“此時無聲勝有聲”和^春拳的 “無招勝有招”,以及截拳道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同是老子哲 學思想,只是后者沒有局限性,并作為截拳道之“道”李小龍的“拳家無有說”不但是世紀首創(chuàng)的武術哲學理論,也是適用于任 何實戰(zhàn)的和體育的徒手格斗術哲學理論。至于李小龍的“拳家陰陽說”,則在 傳統(tǒng)拳種中已有?!坝袩o相生”辯證法老子說“反者道之動”,認為對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是運動的規(guī)律,意 指規(guī)律性的“道二其中一個總規(guī)律就是“反”,蘊涵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老子提出的“有無相生”,是李小龍構成武術戰(zhàn)略思想的基本原則,任何 格斗術在一定條件下無招勝有招,但也可轉化為有招勝無招?!盁o”的作用老子舉器皿為例,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坝小苯o人便利, “無”發(fā)揮了作用。如果沒有“無”,那“有”就不能發(fā)揮出作用來。李小龍認為:“截拳道的‘無',使它可'無限‘、‘無窮‘地探索‘有‘ 的領域,并采納‘有’的方法。過于專注執(zhí)著獨‘有‘特色、獨‘有‘法度, 獨‘有‘傳統(tǒng),就會仿如盛滿水的杯子,‘有‘杯卻‘無‘法盛物。
瀏覽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