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六合”一詞,一直說法不一?!逗颖蔽湫g》一書中列舉了多種說法,其中 有說法認為,“六合”是指眼與心合,膽與力合,氣與血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 與跨合;有說法認為,“六合”系指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位,運動時手與眼合、 步與身合、智與力合;也有說法認為,“六合”是以“沙、劉、羅、楊、趙、孫”等六位武術家而得名?,F(xiàn)在的“六合”則多指內(nèi)外三合之合,其中,“內(nèi)三合為意與氣合,氣 與力合,力與筋合;外三合為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跨合。二者合為六合。是 指的內(nèi)外的配合為本門之長”。關于六合拳的來源,一說為明萬歷末年張明之所 傳,在1990年河北省武術挖掘整理小組的《河北武術》則指出,六合拳“大體皆出 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韋陀門”。六合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個大拳種,歷史悠久,人才 代出,在全國分布比較廣泛。遠在明代,戚繼光就有六合槍二十四勢流傳,“今之 槍技,多源于此”。?
目前,關于河北地區(qū)的六合拳的源流,一般認為是始于滄州泊頭鎮(zhèn)西清真寺 八里莊的曹家,但在此前提下認識又小有分歧,1990年河北省武術挖掘整理小組 編寫的《河北武術》一書中是以曹壽為始傳拳者,而丨991年滄州武術志編纂委員 會出版的《滄州武術志》一書中則注明六合拳是由曹振朋傳其子曹壽。六合拳由 曹壽傳予泊頭鎮(zhèn)石金可、石長春、張茂龍等,此后分四支傳播,求藝者甚眾,一些志 士名揚于外。泊頭鎮(zhèn)四世傳人石金可授徒甚多,武功高超者有十八弟子。其中楚 文泰最為年長,以大槍著名,另外還有石金省、石金合、石清振、滄州田奎春等。滄 州李冠銘亦受業(yè)于泊頭鎮(zhèn)。其師一說為曹壽,另一說則為楚文泰。六合門拳術自 泊頭鎮(zhèn)傳人滄城又可分為三個系。李冠銘藝成返滄,傳其侄李鳳崗,授徒王殿臣、 劉玉庭等。李鳳崗曾在滄縣大南門外隨叔父李冠銘經(jīng)營成興鏢局,精雙刀,時人 美稱“雙刀李鳳崗”。王殿臣、劉玉臨繼承成興鏢局,設慶臨國術社,授徒胡云田、 姚寶云等。胡傳侄胡景華等。王正誼綽號大刀王五,清末在北京半壁街創(chuàng)辦源順 鏢局,為京城八大鏢局之一。他助譚嗣同戊戌變法,又常扶貧濟危,名震京城。田 奎春相傳為石金可十八弟子之一,在滄州傳于佟存,佟存?zhèn)髯淤≈伊x。佟忠義善 摔跤、精拳術,通骨傷科,早年在滄州授徒有趙永福、關吉祥等,后又赴上海辦忠義 國術社,授徒甚眾。截止1991年,六合拳法已傳九世。另,清末有關東人傳六合 拳法于獻縣淮鎮(zhèn),已歷五世。六合拳中出了不少著名武術家,像李冠銘、李鳳崗、 大刀王五等皆是武林中的風云人物,而佟忠義則是與王子平齊名的一代名家,被 美稱為“滄州二杰”。
六合拳以舒展大方,快速多變,動靜分明的長拳風格而聞名,其招式輕敏連 貫,穩(wěn)中有動,步法清晰,剛柔并蓄,飄灑實用,技法講究“一打二拿三摔”,剛勁飽 滿,勢勢相連,一氣呵成。六合拳法之基本功,有樁、腰、腿、掌、氣五功,其功夫套 路有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立等,內(nèi)外軟俱備,基礎堅實;主要手型有拳、 掌、勾、明、暗、陰、陽、出、回;主要步型有弓、馬、虛、撲、歇、開、散、進、退、擺、里、 順、湊、提、落、換、縱、抽;有劈、砸、損、沖等拳法和彈、踢、踏、踹、勾、掛、旋等腿法。 六合拳法之拳術套路主要有前后六合拳、前后行門八式、前后回龍拳、前后迎門炮、前后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關東拳、關西拳、十八趟截打拳等;器械包括六合 大槍、六合花槍、十二連環(huán)刀、梅花槍、一百單八槍、春秋大刀、五路大刀、六合單 刀、八步連環(huán)刀、六合劍、八仙劍、行者棒、六合雙刀、六合雙劍、六合雙槍、六合鉤、 三節(jié)棍對雙槍、對劈刀、雙刀進槍、單刀對雙槍、大刀對老虎鞭、手銷對棍、三節(jié)棍 對打、三節(jié)棍手銷對打、雙手帶進槍、雙手帶對雙槍、棍術對練及鏜、鏈、槊、錘、抓、 戟、斧、鉞、鞭、锏、爪、環(huán)等。
在199丨年滄州武術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滄州武術志》一書中,有關于六合 拳的詳細描述,本書中的有關六合拳資料,也基本以二者中的相關內(nèi)容為準。
五、通背拳(通臂拳)
通背拳,也稱為通臂拳,是一種古老的武術拳種。關于此拳,目前仍有不同的 認識,通背、通臂的稱謂及其來歷有著不同的說法,動作內(nèi)容也有不少差別。例 如,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動作,兩臂宛如長臂猿之掄臂摔拍而稱之為“通臂 拳”,一些拳家則以此系拳法強調(diào)以“通背”促成兩臂串通如一,而稱作“通背拳”。 就北京、廊坊、保定地區(qū)的流傳而言,該拳系山東(一說為浙江)的大齊(祁)太昌, 小齊(祁)云(信)所傳。民國初期有陳慶、韓和尚、張策、修建遲(池、癡)、張吉、劉 月亭、賀振芳等擅長此技;賀振芳又傳日本人武田熙,劉月亭傳劉茂林等,修建遲 (池、癡)傳成傳銳等,張策傳韓占鰲、張翰臣、王榮標等。天津市則主要由張策之 子張翰臣傳播,遼寧主要由修建遲(池、癡)發(fā)揚光大,北京、廊坊等地則主要歸功 于張策、劉月亭的發(fā)展,滄州地區(qū)的傳播始于一名游方僧人?!按巳谇宕?,自雍 乾時期,即以河北為核心而傳向全國,成為獨具一格的大拳系”。明末學者黃宗羲 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銘》的《六路歌訣》中就有“佑神通臂最為高”之語。 其子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中,進一步為六路注釋:“通臂,長拳也。” 說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經(jīng)流行。此拳的源流還有將創(chuàng)拳時間向前推移的說法:春秋 戰(zhàn)國時,由白猿公所創(chuàng)(姓白,字衣三,道號動靈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 徒年輕時人稱白猿道人)。在民間的輾轉流傳中,逐漸形成了 “通臂換后”、“白猿 通臂”等拳套。
就動作而言,此拳原本單操動作,沒有套路,講硬功,以劈、拍、鉆、穿、摔為主 要手法,后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在原來象形取意的基礎上,有了不同的風格 分化。以張策、劉月亭等人為主流的北京的一支單操講十手、引手、爽袖、群捉、拍 掌,套路有二路通臂雁行拳、拆拳、通臂六合劍等,張策傳出的拳法又有五形通背 和五猴通背兩種。由賀振芳傳播的一支則單操分為單換掌、雙蓋掌、撩陰掌、大引 手等,套路有二十四連環(huán)套手、六路總手等,器械有白猿棍、刀、雙刀、槍、劍等眾多 以白猿命名的種類。此拳在勁力上都講究冷、彈、脆、快、硬、沾、連、綿、隨九字,其 共同的風格特點為:“擰腰切跨,吞吐虛胸;探背松肩,臂長腕活;勁力上是腰背發(fā)力,臂膊如鞭,放長擊遠,靈活快便;氣勢上大劈大掛,舒展大方,形如龍,動如虎, 泰山不能擋?!?
因為該拳名稱較多,所以有韓通通背拳、五猴通背拳、金絲荷葉通背拳、五行 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獨流通背拳、劈掛通臂拳等之分。由于時代久遠,資料不足, 很難準確確定傳承體系,但是總體來看,該拳應是清代雍乾盛世以來集體智慧的 結晶。頗為巧合的是,在與河北近鄰的河南焦作,也有一較具影響的通背拳,其名 為猿仙通背拳,據(jù)傳也為古代猿仙所創(chuàng),而湖北也有傳說為猿猴所創(chuàng)的類似拳法, 武術世界,堪稱眾妙畢集。
六、戳腳
戳腳也是中國武術中的一個著名拳種,屬少林拳系,其分布主要以河北地域 中的蠡縣、繞陽、深縣為核心,此外,在東北的沈陽一帶也較為流傳。
戳腳是一種以腿腳功夫見長的武術。據(jù)說,《水滸傳》里武松醉打蔣門神用的 就是戳腳里的玉環(huán)步、鴛鴦腳等招法,而隨著電視劇《水滸傳》的熱播,無論是新老 版本的“武松醉打蔣門神”,都把戳腳的武技演繹得分外精彩,武松也因此成為眾 多“水濟”好漢中以拳腳功夫著稱的英雄。戳腳拳曾于清代在中國北方盛行,被譽 為“北腿”的杰出代表拳種。戳腳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是手腳并重突出腿法, 文趟子是手腳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經(jīng)歷代拳師上百年來繼 承和發(fā)展,逐漸將戳腳和翻子拳融匯在一起,使技術內(nèi)容更加豐富,在攻防方法上 更加全面。據(jù)說,該拳種在中國北方的主要傳人為趙老燦。趙系清末農(nóng)民起義領 袖之一,起義失敗后,流落江湖隱居河北中部一帶傳授武藝。河北蠡縣趙鍛莊劉 洛尚先生經(jīng)饒陽縣好友段洛緒引薦,將趙洛燦等三人介紹到蠡縣趙鍛莊劉洛尚家 中傳授武藝,劉洛尚三個兒子劉攀貴、劉觀瀾、劉貴馨三兄弟習武,同時習武者還 有蠡縣齊家莊魏昌義、南留史鎮(zhèn)魏洛芳等人。據(jù)蠡縣舊縣志記載,清光緒初年,因 劉觀瀾先生武功高超被欽賜五品武職千總之職。劉觀瀾曾在東北沈陽、長春、哈 爾濱等地傳授。魏昌義、王占鰲、徐兆熊、魏贊奎、王洛倉、吳振堂等為鏢師,來往 于東北三省。河南、陜西、山西等省都有傳授。從上世紀20年代初開始,著名武 術家“花鞭”吳斌樓曾在北京傳授戳腳等技藝,影響較大。戳腳腿法主要有踢、撩、 飄、點等,同時還強調(diào)手腳并用的技擊方法,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拳法有“八 根”和“九枝”兩派?!鞍烁倍嘞卤P腿法,“九枝”多上盤腿法。
關于戳腳的源流問題,也還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該拳由河北寧津人趙老 燦傳授,河北省武術叢書中的《戳腳》一書中肯定此拳系馮克善所傳,但是1990年 河北省武術挖掘整理小組編寫的《河北武術》一書中則認為此說還有待商榷。
瀏覽2,1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