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武術“寫意化”特征的表現(xiàn) (一)中國武術的“二元”的層次結構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體系中,常常是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去 認識自然、認識世界。這種哲學思維觀指導著中國古人在認知事物、認識 世界時,不僅會對事物的外在形式進行分析,而且也會對事物的內涵進行 解構。這種“二元論”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中,對各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所 呈現(xiàn)的層次結構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
中國武術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諸多分流中的一支,其在表現(xiàn)形式上自然也 體現(xiàn)出這種鮮明的“二元”層次結構。比如,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形神兼 備”的運動特點和追求的“內外合一”技術要領等等,其中的“形”和 “外”所指代的就是中國武術的“形式層”,而“神”和“內”所指的就 是中國武術的“意蘊層”。“形式層”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攻防格斗的技擊方 式和技擊方法;“意蘊層”表現(xiàn)為通過武術技術動作和方法而“營造”出 來的技擊情景和技擊意境。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是具有“形式層”和 “意蘊層”二元層次結構的文化形態(tài)。
中國武術的“形式層”和“意蘊層”,是人們實現(xiàn)對中國武術認知的 有效途徑。然而,對于這兩個層面的理解,是需要通過中國武術的技術動 作本身所構建的武術之“象”來實現(xiàn)的。“象”不是普通的現(xiàn)象,而是經 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和方法獲得的表象。就中國武術而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打架”“斗毆”從某種意義而言也是一種格斗活動,但是,這種活動 不能稱之為“武術”。也沒人會把“打架”“斗毆”時所用的拳打腳踢之 法,稱之為武術技術技法。其原因就在于,中國武術的技術動作并非是一 般的打斗行為,而是對格斗技能的升華,是用來體現(xiàn)攻防格斗的技藝。武 術拳家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將一般的打斗行為轉化為能夠體現(xiàn)格牛的 技術動作呢?這種方法就是“寫意”。
(二)“觀物取象”:中國武術“形式層”的寫意化表現(xiàn)
中國武術,是一種表現(xiàn)技擊的獨特方式。各種技擊動作與方法生成的 過程,就是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寫意化萃取”的過程。因為,武術源于生 活,源于人類社會早期的生產活動。武術中的各種技術動作都是具有著技 擊意義的技術和技法,這些技術技法并非是武術拳家們通過主觀的想象而 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素材”之上的?!八夭摹笔鞘裁?? “素材”就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格斗活動、技擊活動,它可以是狩獵時人與獸之間的 搏斗,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打斗。
當人們在進行狩獵活動時,會與各種獸類展開搏斗,在這一過程中各 種能夠制服獸類的動作得以產生,并且被人們反復的使用。這些動作包含 了 “奔跑、跳躍、閃躲、滾翻、拳打、腳踢等”諸多的形式和內容,并通 過不斷地累積漸漸產生了原始的打斗觀念,形成了人類早期的各種打斗的 技巧和方法。這些能夠有效制服獸類的動作和方法,就是中國武術最原始 的技術形態(tài)。伴隨著這種打斗觀念出現(xiàn)之后,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發(fā)生激 化時,這種原始的打斗觀念開始成為了解決矛盾的一個方式,于是,人與 人之間的格斗得以產生。這些用于打斗、格斗的技術動作,實質上是人類 最原始活動的形式,是一種人類本能的行為。
中國武術的技術動作和方法,是對技擊活動進行高度化提煉與歸納的 結果。我們所看到的武術技術動作,完全不同于原始形態(tài)的打斗活動,而 是經過了歷代武術拳家們“加工”“提純”“組合”之后產生的。這些被 “演繹”了的武術技術動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最初始的表現(xiàn)形式, 而是已經脫離了現(xiàn)實,是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轉變而成的另一種新的形式, 與現(xiàn)實生活具有一定的差異和距離。這種將“現(xiàn)實”的打斗動作轉變?yōu)槊?離“現(xiàn)實”的武術技術動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寫意化”的過程。武術拳
家們正是以“原始”的、“現(xiàn)實”的人類打斗活動作為一種本原的“物 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處理和加工,創(chuàng)造出了形式上大不相同的新的 “形象” ■—體現(xiàn)出攻防性的各種技術動作。經過了 “觀物取象”之后而 被重新創(chuàng)造出的技術動作,就成為了中國武術表現(xiàn)形式的主體,構成了中 國武術的“形式層”的內容。
此外,中國武術通過“觀物取象”的方式獲得對武術技術動作和方法 的“寫意化萃取”這一特點,還可以通過中國武術中一些特殊拳種的產生 方式來得以印證。例如,劉敬儒在《六合螳螂拳》中指出:“螳螂拳系明 末清初人王朗所創(chuàng)。王朗日見螳螂斗蛇,‘雙臂伶俐,進退有度,頗含拳技 之巧’,從而有所領悟,隨取其‘勇往之神韻,敏捷連環(huán)直攻防’提煉成 各種技招,后又取‘少林拳之精華和猿猴之步法’苦心修煉而得獨特之螳 螂拳?!?sup>[1)可見,螳螂拳的創(chuàng)拳過程就體現(xiàn)了“寫意化萃取”的過程,拳 家以螳螂為原形,對螳螂的運動特點和特征進行提煉和歸納,從中汲取可 以運用于實戰(zhàn)技擊的“素材”作為拳法招式的構成。諸如螳螂拳之類的象 形拳,是中國武術拳種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這類拳種多數(shù)是以動物的 形態(tài)或者行為作為參照的“物象”,武術拳家們通過對這些動作行為進行 模擬,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武術的技術動作。這一過程體現(xiàn)出中國傳 統(tǒng)藝術理論中“以形寫形”的藝術特性,將動物之“形”融人到人體之 “形”,將動物的活動轉化為具有攻防意義的武術技術動作,這種“隱喻 式”的提煉方式正是一種“寫意化”的表現(xiàn)。
(三)“立象盡意”:中國武術“意蘊層”的寫意化表現(xiàn)
中國武術通過“觀物取象”的方式,將武術技術動作從一般的打斗活 動中“提煉”出來,使其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這對中國武術而言, 僅僅只是完成了對技術形態(tài)的集中概括、重新塑型。然而,中國武術的精 妙之處遠不止如此,還有一種更為深邃的“象外之象”蘊含其中,那就是 中國武術所“內營”著的獨特的“景象”。這種“景象”表現(xiàn)為觀賞者對 技擊情景的想象,以及演練者對技擊情感的抒發(fā)。
中國武術不是單一的身體運動,而是一種肢體的語言。通過對各種攻 防格斗技術動作的演練,可以使得觀賞者在腦海中建立對各種技擊情景的 想象,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盡管,這種情景并不是一種真實,但是,“假定 性”的表現(xiàn)方式依然能夠引發(fā)觀賞者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種運用 “假定”來展現(xiàn)“真實”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寫意化”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中,運用“寫意”的方法展現(xiàn)藝術的魅力是一個普 遍性的現(xiàn)象。例如,“京劇《三岔口》是一出以武打為主的戲曲,戲中黑 夜開打的場面完全是在明亮的燈光下表演的,通過動作、眼神、表情等維 妙維肖的表演,使觀眾聯(lián)想起生活里黑夜中人的行動狀態(tài),體會到伸手不 見五指的黑暗,從而承認這種假定性的‘真實性’?!盵|〕這種“寫意化” 的表現(xiàn)方式,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融人演員的形體動作所營造的氛圍與場 景之中,深人其境的感受到那種情景與情境的真實存在。
中國武術同樣具有營造這種氛圍與場景的功效。如果說,中國武術的 “形式層”實現(xiàn)了對武術技術形態(tài)的塑造,那么,“意蘊層”所要表達的內 容和主旨就是再現(xiàn)武術技擊的場景。武術演練者通過自己身體的形態(tài)變化, 向觀賞者展示出一個個、一組組表現(xiàn)攻防格斗概念的技術動作和組合(這 是武術“立象”的階段)。就在這一過程中,身體的律動也會將觀賞者引 人到一個存在于現(xiàn)實之外的感官世界(這是武術“盡意”的階段)。這個 世界,存在于觀賞者的腦海之中,是通過主體的想象而產生的一個充滿武 術“意象”的世界。觀賞者的眼神緊緊的追隨著演練者的肢體運動,觀賞 者的思緒會不斷地隨著演練者動作的變化而隨之改變,完全地融人到演練 者所營造的技擊情景之中。
此外,中國武術的“意蘊層”還蘊含著武術拳家們對于情感的抒發(fā)。 從審美角度來看,“寫意”注重人對自然、對物的主觀反映,強調因人而 異的主觀感受。因此,武術拳家們對于拳法中的技術動作和方法的詮釋 ——演練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因為作為獨立的個體,即便是對于相同 的技術動作,都會產生自己獨道的體驗和感悟。在演練時,演練者會把自 己對于武術拳法、招式的理解融人到技術動作的演練之中,基于體悟層次 的不同,拳法、招式的表現(xiàn)樣式也呈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梢哉f,武術拳家們在行拳時就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情緒,就是在賦予拳法、招式不同的意味。中 國武術也因此成為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也是中國武術“寫意化”特征 的重要表現(xiàn)。
四、“寫意化”的中國武術:中國武術藝術化的表現(xiàn)觀
“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庇纱丝芍囆g創(chuàng)造出的只是藝術化 的生活,它是藝術的真實。既不是現(xiàn)實的生活,也不是現(xiàn)實的真實。藝術 家們借助“寫意”這樣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 和現(xiàn)象進行提煉和升華,使其逐漸退卻它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本來樣貌,而 成為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這就決定了藝術與生活存 在著“距離”和“差異”,這種“距離”和“差異”可以表述為“藝術是 對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藝術是對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
同樣,中國武術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搏擊格斗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存在著 這種“藝術與現(xiàn)實”的距離關系3近幾年來,在央視五套正全力打造的中 國頂級的武術賽事一WMA?(中國武術職業(yè)聯(lián)賽)中,觀眾們都會看到其 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專業(yè)的武術拳家會對一些武術招式招法的實戰(zhàn)運 用進行講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武術專家的演示的過程中,他們將一些攻防技 擊含義十分顯著的技術技法進行“模擬式”的解析。當武術拳家使用武術 招式將示范者擊倒在地或者將其制服而無法動彈之時,我們不禁發(fā)出陣陣 驚嘆,心中無不佩服這些招法所蘊含的攻防技擊意義是何等的神奇,其技 術技法的設計與結構是何等的巧妙,其攻擊和防守的實效性是何等的強大。 但是,就是這些具有強烈攻防性的技術動作,往往在技擊擂臺上很少有人 能成功地使用出。也就是說,實戰(zhàn)中的技擊動作遠遠沒有在這個動作被用 以示范時顯得實效和美觀。這就足以說明,武術中的技術動作與現(xiàn)實中的 格斗技術動作是不可以等同起來的,即便它們都具有著“技擊性”,卻因 為一個是“表現(xiàn)性”的技擊,是對技擊的一種“理想化”的演示;而另一 個則是“真實性”的技擊,就是在進行活生生的格斗對抗。所以,兩者最 終表現(xiàn)出的效果自然是決然不同的。
我們完全地肯定和認同“中國武術源于中國古人的現(xiàn)實生活”這一言 說,況且,中國武術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也的確多被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主要指 軍事格斗)之中,“技擊”是中國武術實用功能的直觀體現(xiàn)。但是,在 “屏蔽”種種實用的功能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構成中國武術的各種技術技法從 本質上而言,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特定的活動或者行為的“理想化”的表現(xiàn), 它是一種被“審美化”了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劉樹軍老師所說:“中國的技 擊術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技擊的手段上,千百年來不斷地對它提煉、升化, 不斷地融人各種思想和審美觀念,形成了獨特的表現(xiàn)技擊的方式。”[|]武 術拳家們正是通過“寫意”的手法,將那些存在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格斗之 法、搏擊之術進行了藝術化的“提煉”和“升華”,從而“總結”“歸納” 和“演繹”出了全新的形態(tài)。這種新的形態(tài)使得中國武術具有了 “觀賞 性”和“審美性”,最終成為了一種具有藝術性的表現(xiàn)形式,被人們進行 欣賞、品讀和體味。
因此,中國武術具有“寫意化”的藝術特征,“寫意化”的各種技術 技法是對實戰(zhàn)技擊技術的表現(xiàn),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格斗、搏擊行為或現(xiàn)象 的藝術化再現(xiàn)D中國武術強調的是對武術技擊的表現(xiàn),是一種表現(xiàn)技擊的 藝術化形式。楊曉陽先生曾指出:“寫意藝術才是人類所有文化形態(tài)中最高 的一種形態(tài)”中國武術正是這樣一種“寫意藝術”的形態(tài),它是對格 斗、搏擊行為或現(xiàn)象的最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
瀏覽7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