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讀了《清史稿》和載漪后人有關載漪的介紹文章,對載漪的情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知祿禪人端王府教端王與史不合。因載漪于光緒十五年(1889)才被加 郡王銜,光緒二十年(1894)才進封為端郡王,祿禪已死22年矣。
(原載:《太極>,1997年第2期)
童海川生前白勺身5分
八卦掌一代宗師董海川生前是肅王府的太監(jiān),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是有 些作者在文章中說董是皇宮護衛(wèi),肅王府武術教師;還有的作者寫肅王待董猶 如上賓等等,顯然都是想象中的事情。董海川卒于光緒八年冬(1882年),葬于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南(1981 年5月移葬于京西萬安公墓),先后共建墓碑銘四座,是研究董海川生平事跡的 重要資料。第一座墓碑是光緒九年二月由弟子尹福等人修立的。碑文為鐵嶺人 貴榮撰,由沈陽人清山用草書書寫,甚為精美。記董“不意中年蹈司馬公(按: 指司馬遷遭宮刑事)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嫉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 猜嫌,改棣肅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商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D董海川中年始為宦官(太監(jiān)), 先在皇宮,因遭同人猜嫌,才“改棣肅邸”當差,可見不是什么皇宮護衛(wèi)。 (2)晚年“始得寓外舍”,到民間教拳。卻沒有在肅王府當教師的記載??芍?說董在肅王府當教師,肅王待如上賓等等,是揣測之詞。這些同志不了解當 時太監(jiān)的悲慘生活,否則就不會說出這些在當時不可能出現(xiàn)的“奇跡” 了。 據(jù)《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的記載,清朝統(tǒng)治時代,在皇宮、王府的太監(jiān)中, 聲勢顯赫、得到皇帝和王爺寵信的,只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層層壓制之 下受盡奴役和摧殘的奴隸。根據(jù)當時規(guī)定,在王府當差的太監(jiān),最高的是首領太監(jiān),得宮中準許后,可戴七、八品頂戴。他們的職權范圍限于內(nèi)院,太監(jiān)、 “媽媽”、“丫環(huán)”等人都受他們管轄(實際上是奴隸的頭領)。其次是回事太 監(jiān),他們的職責是管理小太監(jiān)和有來客時,擔任稟報,引導客人出入。再其次 為小太監(jiān),是服侍主人的貼身侍者。地位最低下的是散差太監(jiān)。他們的職務是 灑掃庭院、住室,挑飯,燒爐子,是工錢最低而受累最多的可憐人。根據(jù)當時 制度,董海川在肅王府既不可能當王爺、貝勒的拳師,更不可能受到上賓的待 遇。無怪乎碑文的作者有“嗚呼!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撫懷屠狗, 獨黯然其銷魂”之嘆了。董海川離肅王府后,長期住在他的徒弟史計棟家。史計棟名振邦,家資富 有,在北京朝陽門內(nèi)開設義和木廠,其妻為董海川之義女。史計棟《墓表》對 此曾有記載:“董老衣食之需要,由君(按:指史計揀)供給,歿則為之瑩葬 地,并認其棺槨壽衣之費?!睌?shù)年前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會長李子鳴先生曾親去 董海川故里文安縣朱家務訪問,據(jù)村人相告,董氏故居只有土房數(shù)間,已無近 支族人。這一切都可說明:董海川在肅王府時不會是顯赫一時的侍衛(wèi)或武師。
(原載:《少林武術》,1988年第5期)
"李三各能”楚李飛習習的易名
有些作者在文章中把河北形意拳首傳人李飛羽寫做“李洛能”,這是不妥當 的。孫祿堂在《拳意述真?李洛能小傳》中寫道:“李先生名飛羽,字能然,世 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nóng)、老農(nóng),皆一音之轉(zhuǎn)也。”已清楚地說明:稱李飛 羽為“洛能、洛農(nóng)、老農(nóng)”的,皆一音之轉(zhuǎn)也,就是因為口音的差異而帶來的 訛傳。遺憾的是,指出這一錯誤的孫祿堂本人,在他的著作中仍沿用了這一錯 誤。要知古人名字是很有講究的,有身份的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也稱表 字)?!秲x禮士冠禮》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 也。”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根據(jù)本名涵義另立別名稱字?!白忠员淼隆保瑢?本名的涵義做進一步的表達。如三國西蜀大將關羽字云長,張飛字翼德。本人 自稱說名,平輩為了尊敬,就只喚其字。李飛羽的字是能然,是對飛羽涵義的 引申。過去民間習俗,稱呼長者,還要在他表字之前冠一 “老”字。李飛羽字 能然,上了年歲后,人們尊稱他“老能先生”,是人們對李飛羽的尊稱,猶如現(xiàn) 在稱長者為“李老”、“王老” 一樣,并非他們的正式名字。由老能而訛傳的 “洛能”,不應把它當做李飛羽的正式名字。
(原載:《少林武術》,1988年第5期)
女生名晏同同
捻軍首領5宗禹,K是秘堡舉肝成宗禹李濱先生在《陳清平與趙堡太極拳》(見《中華武術》,1994年第4期)中 談到“陳清平的師承與傳播”時,引用了杜育萬《太極拳正宗?武當太極拳溯 源》的一段話:“……其后,陳先生(指陳敬伯)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 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長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tǒng)其道者惟張宗禹 先生一人。其后,傳給其孫張先生、彥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李先生根 據(jù)這段話引申出“’能統(tǒng)其道’的張宗禹參加了捻軍,是安徽捻軍的首領。因 此,趙堡鎮(zhèn)陳敬伯一一張宗禹一系的太極拳教學水平因為人才斷層出現(xiàn)了低谷, 這就為陳清平立足于趙堡鎮(zhèn)授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接著又引申出“由張 彥保存下來的趙堡架,陳清平傳給了和兆元等人……陳清平從陳家溝攜來的陳 溝架,則傳給任長春以至杜育萬等人”。李先生這些推論,我認為不妥,特別是 把趙堡拳師張宗禹和捻軍首領張宗禹混為一人,更為不妥。陳清平是溫縣陳家溝陳姓第十五世孫。祖父萬拔,叔祖父萬選移居王培垮 村(在陳溝東)。父錫輅在趙堡鎮(zhèn)做糧食生意,去世后,清平子承父業(yè)繼續(xù)在趙 堡開糧店。因生意興隆,便在趙堡鎮(zhèn)關帝廟西購地建房六十余間,又置田二百 余畝,遂定居趙堡鎮(zhèn)。他下世后,子河陽、漢陽仍在趙堡鎮(zhèn)經(jīng)營糧店。陳清平 除做糧食生意外,還在趙堡鎮(zhèn)教拳。因教學有方,培育出不少高手。武派太極 拳的始祖廣平府武禹襄也曾專程赴溫向其問藝,故后世尊清平為一代名師。作為太極拳的一代名師,陳清平移居趙堡鎮(zhèn)的原因就成了后人談論的焦點。 主要說法有二:一為唐豪先生的“贅婿”說(到趙堡當?shù)共彘T女婿);一為杜育 萬的“學拳”說侄!!趙堡拜張彥為師學拳,因趙堡有拳不出村之習)。這兩種說 法,陳清平的后人認為都是沒有根據(jù)的。他們說:陳清平移居趙堡鎮(zhèn)的唯一原 因就是做糧食生意。因趙堡鎮(zhèn)交通方便,店肆林立,貿(mào)易發(fā)達,便于經(jīng)商,教 拳只是他的副業(yè)(見陳慶雷、陳慶國《話說陳清平》)。再看捻軍和他的首領張宗禹的情況。捻,即捏。是將分散的力量捏合起來的意思,是當時北方民間對社團組織 的一種叫法。入捻者大都是農(nóng)民、船夫、小手工業(yè)者以及破產(chǎn)商人。入捻有一 定的手續(xù)和儀式。捻眾早期只是抗糧抗差,吃大戶。咸豐五年(1855),各路捻 眾首領百余人聚會于安徽省蒙城縣雉河集,公推張樂行為盟主,號“大漢永 王”,宣布以推翻清廷為目的,與太平軍遙相呼應。同治二年(1863),雉河集 被清軍攻破,張樂行被害。捻軍余眾與太平軍遵王賴文光會合,歸其節(jié)制。賴 文光在其《自述》中說:“其時(按指公元1864年11月)江北兵士無可歸依 者共有數(shù)萬,皆是蒙、亳之眾,其頭目任化邦、牛洪升、張宗禹、李蘊泰等, 誓同生死,萬苦不辭,請予帶領,以期報效。”賴文光按照太平軍的兵制重新予 以改組,采取了 “易步為騎”的戰(zhàn)術,極大地提高了捻軍的戰(zhàn)斗力。這支新捻 軍的領袖是遵王賴文光,梁王張宗禹,魯王任化邦,荊王牛洪升。同治五年 (1866)冬,捻軍在河南許州兵分兩路,一支由賴文光、牛洪升率領在中原地區(qū) 活動,是為東捻軍;另一支由張宗禹、張禹爵率領挺進西北,是為西捻軍。次 年冬,東捻軍潰敗于山東,牛洪升、賴文光先后遇難,為救援東捻軍,張宗禹 率部東進,同冶七年(1868)八月被清軍圍困于山東境內(nèi)黃河、運河、徒駭河 之間,為劉銘傳、郭松林部擊敗。張宗禹突圍時死于徒駭河中(可參閱梁啟超 《李鴻章傳》等書)。史載,梁王張宗禹是安徽亳州人(不是溫縣人),是新捻軍中的青年統(tǒng)帥, 蒙難時約三十余歲。趙堡太極拳名師陳清平也死于同治七年(1868),終年73 歲(虛歲),比梁王張宗禹約大四十余歲。而杜育萬《太極拳正宗?武當太極拳 溯源》中的“能統(tǒng)其道”者的張宗禹,是陳清平老師張彥的祖父。這個張宗禹 又怎能是比陳清平要小四十余歲的梁王張宗禹呢!看來李濱先生是把姓名雖同 而實非一人的兩個張宗禹混在一起了。
瀏覽3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