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州南粵武術學校
廣州南粵武術學校創(chuàng)辦于1984年春天。校址附設在廣州市吉祥路小學內。該校是經(jīng)廣州市體委、廣州市成人教育局批準而建立起來的。辦校宗旨是為響應國家體委號召,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開展武術活動,培養(yǎng)骨干。
該校開設課程,計有洪拳、俠拳、蔡李佛拳、北少林拳、 螳螂拳、詠春拳、太極拳,以及傳統(tǒng)的刀、搶、劍、握、大 刀、板凳、雙刀、雙劍等項目,此外還有拳擊、散手、自由搏擊、摔跤、擒拿、硬氣功及靜氣功等項。
該校學習,以3個月為一期,凡在校學習5期(即一年半)期滿者,經(jīng)考試及格,發(fā)給教育局全市統(tǒng)一的結業(yè)證書,凡獲得該校結業(yè)證書者,此后可享受免費在校深造和提高的權利。
該校校長由中國武術協(xié)會委員、廣東省武協(xié)副主席鄧錦濤師傅擔任。副校長由鄧鎮(zhèn)江(廣州市武術協(xié)會常委、廣州市俠拳研究會會長)和梁小婉(廣東省民族學院武術教師)擔任, 此外還有教練員5人,擔任各種拳械的教練指導工作。
該校自開辦以來,截至1987年3月止,已有3年之久,共 開辦了 12期,每期學生100?200人,共培養(yǎng)了學生3000多人次。
第六節(jié)開展學術活動
一、武術知識講座
為宣傳武術知識,開展學術交流,《武林》雜志和廣州圖書館合辦了武術知識講座,在1983年11月至1984年1月,共辦了兩期,每期為1個月,這是社會辦武術的一個體現(xiàn)。講座共開6門課程,由專人負責講授。國內武術動態(tài)由關文明講授, 南拳概論由陳昌樹講授,長拳知識由梁士洪講授,翦李佛源考由區(qū)漢泉游授,武術教學法由林仲偉、懇越佳講授;太極兩儀拳由傅永輝講授,汝打由馬志斌講授。共分19次,聽課者為300—500人。共計聽課兩場8000人次。此外,還開設了自發(fā)五禽戲動功訓練班,由梁士豐負責講授。
二、太極拳研究會
《武林》雜志于1986年12月16—20日舉辦了全國首次太極拳研究會,這是它與成都飛機公司聯(lián)合舉辦的,地點設在成都市內。
參加這次研究會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太極名家及專家學者60多人,其中包恬著名拳師顧留馨、傅鐘兌陳立清、蔡 龍云、尚濟、習云太、劉積順、陳小庇等人,濟濟一堂,他們都攜帶論文出席了這次研討會,廣東地區(qū)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有廣州體委薛安日、華南師大羅紅元、廣州市文化宮莫鑒泉、 深圳市體委脫華等人。主持這次會議的是《武林》雜志主編王國輝、編輯陳正壽和梁偉明等人。
這次會議的目的,是召集全國太極學界的名家和專家學者們一起,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目前國內外太極拳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進行研討。國家體委對這次會議十分重視,中國武協(xié)主席、中國武術研究院院長徐才出席了這次會議,聽取了大會的發(fā)言,并在會上作了講話。
代表們通過5天的大會發(fā)言和小會討論,對我國太極拳研究的現(xiàn)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紛紛提出各目的意見和設想。 不少代表建議,要改變太極拳理論研究不夠科學、不夠系統(tǒng)的局面要迅速提者我國太極拳研究的理論水平。代表們認真討論、研究了會后如何進一步組織力量,分工協(xié)調,分課題研究太極拳連論等問題。與會代表對《武林》雜志與成都飛機公司合 辦的這次全國性的太極拳理論研究會表示贊賞。
三、傳統(tǒng)氣功函授班
《武林》雜志舉辦中國傳統(tǒng)氣功抗衰老功理理法函授班, 以半年為一期,由1987年1月起至6月底止,對象是離退休工人、干部和廣大武術、氣功愛好者。目的為使學習者能較系統(tǒng)期掌握中國傳統(tǒng)氣功的精湛內容,并著重排除老年人健康蹤臺癥,氣功卿由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術會秘書張文江擔任。報名參加學習的有4600人。
學習內容:分中國傳統(tǒng)氣功的特點和作用,中國傳統(tǒng)氣功的基本鍛煉方法,修煉中國傳統(tǒng)氣功時應掌握的原則和要領等醇。學習方法由淺入深,簡易可行,能引起抗衰老的作用, 尤其對高血壓、高度神經(jīng)衰弱、哮喘、中風、癱瘓、風濕、骨債增生、椎體老化較有療效。
四、參加全國武術論文研討會
為促進武術理論建設,活躍武術研究氣氛,由中國武術協(xié)會、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人民體育出版社、《中華武術》雜志編輯部舉辦了全國武術學術論文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著 重研究:武術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武術的定義和特點,武術的歷史與源流,武術對增進健康、促進康韶、提高智力的原理 與凱祠,武術的哲理和其它問題。這次研討會于1987年6月23 — 28日在北京八大處西山版店舉行,參加單位有28省、市、自南區(qū)和北京、上海、武漢等10所體育學院的代表300多人。共收到論文372篇,經(jīng)過評甯,入選論文93篇,提出大會報告11篇,小會報告33篇,書面交流49篇。其中有關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66篇,有關武術的定義和特點20篇,有關武術的歷史源流64篇,有關武術的生理機制71篇;有關武術的社會科學原理58篇j有關武術的教學訓練及其它85篇。
廣東省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計有廣東省體委黃鑒衡、陳昌棉、劉德、季志明,佛山市梁光滿,中山醫(yī)學院黃炎,華南師范大學羅紅元,華南工學院王善松,軍醫(yī)大潘利斌,廣州市體委薛安日,傅永輝,《武林》雜志王國輝、梁偉明等共13人。
廣東省這次報送論文33篇,入選論文8篇,出席大會報告1篇,小會報告3篇,書面交流4篇。出席大會報告的是由黃炎、楊正蔡、曾昭博三人合寫的《氣功太極拳及體育鍛煉與入體體液免疫水平關系的研究》。出席小會報告的是;陳昌棉的《探索現(xiàn)代身體訓練在武術訓練中的運用》劉德的《論加 快散手運動的發(fā)展步伐》,潘利斌等6人合寫的《少林馬步樁功對血液的血蛋白、球蛋白及總蛋白的影響》。會后頒發(fā)獎品,黃炎獲得優(yōu)秀獎,陳昌棉、劉德、潘利斌獲得榮譽獎,李志明、梁光滿、薛安日,傅永輝等獲得紀念獎。會后宣布 1988年準備召開全國武術專題報告,1989年召開全國第二次武術論文研討會,會議期間,還成立了中國體育學會武術學會,選出委員91人,廣東省陳昌棉、王國輝當選為該會委員。
第八章友好往來見親情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枝繁葉茂,遍及全球,備受國內群眾喜愛,海外人士歡迎。當中國武術代表團1960年6月第一次出訪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就受到當?shù)厝嗣袢罕姷臒崃屹澷p。 爾后,由廣東運動員參加中國代表團出訪,或由廣東組織武術代表團出訪,或海外武術隊來粵訪問,或應邀派出專家出國傳藝等等,彼此往來,.交流技藝,兩心相照,共敘親情。確有“干枝萬葉本同根,友好往來見親情”的感覺。
第一節(jié) 廣東隊員參加中國代表團出訪
1975年5月廣東隊員黃兆祥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在團長徐國安和張山的率領下,一行18人訪問了英國倫敦和曼徹斯特。櫻者參加莫縈比克的獨立慶典,并訪問了南布拉等城市。 共做了30場表演。
1976年11月廣東隊員邱建國、謝健萍(女)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在團長張山、賈承讓率領下,一行29人訪問了越南, 作了屋場表演。1977年12月,他們又代表中國武術技巧團,在團長柏抨的率領下,一行18人,訪問了加納、赤道幾內亞、尼日利亞、馬里等國家,共表演28場。
1977年5月廣東隊員陳耀佳、陳勛(女)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在團長周正的率領下,一行26人,訪問丹麥、挪威,共表演13場。
1977年9月,廣東隊員邱建國、李宇文、謝健萍(女)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在團長王亮率領下,一行29人訪問了日本、澳大利亞,共表演21場。此外,還有同年11月廣東隊員周文超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幾內亞,貝寧―喀麥隆,共表演18場。
1979年口月張山率領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斐濟、西薩摩 亞、新赫布里底群島、瑙魯四國。共表演了35場。廣東省的陳昌棉教練以及邱建國、陳耀佳、黃建剛、朱建華、謝健萍(女)、陳勛(女)、歐小麗(女)參加了這次出訪。
1983年10月張山率中國青年武術代表團出訪阿曼,共表演8場。廣東省有黃融剛、榜世文、黃惠貞(女)、陳莉紅 (女)參加。
據(jù)統(tǒng)計,廣東運動員黃兆祥、邱建國、陳耀隹、謝健萍、 陳勛、周文超、楊世文,黃惠負、趙秋榮等19人次出訪29個國家和地區(qū),作過217場表演,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據(jù)周文超反映,我出訪了好幾個國家,外國人對中國武術很感興 趣。有些華僑同胞看見我,好像看見了親人一樣,有些行家看見我打南拳,就來問我是廣東哪個縣的,格外親切!”趙秋榮訪問日本歸來后,在《武林》雜志發(fā)表文章說 “日本友人把中國武術代表團到日本訪問表演,視為中日武術友好交流的進 一步發(fā)展?!比毡镜男屑乙娺^趙秋榮和李志明的表演后,評價 說:“武術還在中國?!迸R別時日本武道館阿河先生對趙秋榮說“我要學好中國話,你也要學日本話,以后我們多通信。”
瀏覽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