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人類整體生存方式的文化卻可以是更為本根的東西;文化是經濟活動的內在 靈魂而不是外部包裝。所謂“經濟”和“文化”,分別都包含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敖洕腔A”,只是 泛指社會物質生產是所有社會活動的基礎,而并不是特指某些具體商貿活動特 別是其中的賺錢行為是所有社會活動的根源?!拔幕侨祟惖纳娣绞健保?樣是泛指人類生存總會采取某種“樣式”而表現(xiàn)為一定的“文化形態(tài)”,而并 不特指某種具體的文化形態(tài)或文化活動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唯一”發(fā)展方式。就 本文所論主旨而言,武術文化完全可以作為人們文化交往的一個載體,然而卻 不應該和不可以無條件地變成只是一種賺錢的工具。以偏概全地斤斤眼前某種 利潤沖動,讓人變成金錢的奴隸和賺錢機器,可能正是當下人類勞動異化的表 現(xiàn)形式。我們必須明白,發(fā)展文化的著眼點應當是人,而人只有在超越了眼前 功利并進入自由狀態(tài)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發(fā)揮自身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量。
<本文原為2004?* 10月日在木德慶本行的項項體 ?方孔子文化國際學術站襯會"入也論文,摩羌弄氏有直核計論 武未文化.但因為本書主題相關,故借過來農作修訂弄加上武未 文化內宦而編入本書。)
中國傳檢武術文化論稿
方法特點——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有機整體觀
“有機整體”觀是東方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個基本特點。它把宇宙間萬事 萬物都看作一個活的生命有機體,由此跟西方式“機械分解”還原論的宇宙觀 和方法論形成明顯的對照。中國式有機整體觀的理論基礎是元氣論。所謂陰陽 對待、五行生克、八卦變換等,不外乎這一氣流行中的運轉狀態(tài)和機制。這種 理論給人們展示的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生生化化、連續(xù)不斷的世界圖 景。這里所謂“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是事物內部的功能性描述,反 映一個農業(yè)社會的操作狀況。而近代工業(yè)生產,則是運用機械力學規(guī)律,通過 機器加工各種原材料來獲得效益。這時人們面對的是一個人為的生產環(huán)境,機 械的運轉是由外力推動有一定結構的機器部件通過位置移動而實現(xiàn)的。機器是 人設計的,它運轉中的各種細節(jié)都是預先確定并在意料之中的。
東方式整體思維方法突出直觀體悟、全面把握,喜歡從天地萬物的一體“大 全”出發(fā)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痘茨献?精神訓》有云:“夫天地運而相通,萬 物總而為一?!闭J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事事物物都是以一定方式 “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就構成傳統(tǒng)武術的各種因素來說,天、地、人 三界,有生、無生兩類,心、身、內、外之際,敵、我、友和周圍環(huán)境條件(包 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還有人、財、物和相應的潛在社會背景,都相 互依賴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難以劃分出嚴格的界限;它們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 網絡,相互貫通、彼此滲透、生息消長、變換轉化、功能代償,有如同一機體 不同器官的互補作用;而旦這個機體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個機 體的特質和面貌。所謂“物我一體”、“天人合一”、“感應相通”和自身的“體 用一如”,就是對這種有機統(tǒng)一性的簡單表達。
中國傳統(tǒng)武術作為一種“人為”的事物、事件和事象,其有機整體觀是從 “萬物一體”和“天人合一”的前提設定出發(fā)的,而它的個體實現(xiàn)方式,則是 武術家“身心合一”、“體用一如”的操作方式。
先要從整體上考慮中國人 解,研究中國人特有的宇宙 慮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武術事、醫(yī)學、教育、藝術、社會結構、民間風俗、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各個方 面的關系;再次,要考慮作為一種文化活動的武術跟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 境的關系,個人演練時要考慮季節(jié)、氣候、時辰、地區(qū)、場所、方位跟個體 氣血運行和個人生活習性的關系;最后,即使在個體純技術操作上也要考慮 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等各個方面的關系,講究上下相隨、前 后相連、內外相合、左右相應,考慮各種不同技術手段的互相搭配和整合。
在這里,我們以技擊為例,并用西方拳擊作為參照進行比較,具體看看 中國武術在技術操作上,到底是如何在考慮自身內外各個不同方面的協(xié)調整合 的同時還考慮跟敵手各個不同方面的生克應答和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利用。我們知 道,西方拳擊所分析使用的概念,是力量、速度、距離、時間;這些都是個體、單 向、線性、可分析量化的構成論范疇,帶有明顯的原子論和機械論色彩。它所 涉及力量、速度、距離、時間,都是個體自身運動的產物,可以用儀器準確地 測量出來。基于“競技運動”關于“公平競爭”的前提設定,在技術相同、條 件約束和規(guī)范制衡的條件下,當然也需要考慮整體性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運用相關 的心理因素,但勝出的基本因素歸結起來不外就是自身對力量、速度、時間、距 離的把握,由此講求相同條件下的“更高、更快、更強”;但問題是在沒有約 束的復雜條件下,勝負同樣只會簡單地取決于我方某些方面的單一因素嗎?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社會性質并不是什么公平競爭的“競技運動”,而是不能 選擇敵人的綜合實用技術,它所考慮的基本問題并不是條件大體相同狀況下的 更高、更快、更強,而是條件完全不同情況下的“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它 所關注的是怎樣“揚長避短”,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而不是在規(guī)定好的范圍內 搞實力抗衡,而且其應用也不限定在技擊方面。它所使用的概念,是功夫、勁路、態(tài) 勢、時機;這都是綜合、多向、非線性和不可分析量化的關系性和功能性范疇,帶 有明顯的元氣論和系統(tǒng)論色彩。它所說的功夫,有力量的因素而不能歸結為力 量,有技術的因素也不能歸結為技術;它包含了整個練功過程,即包含了力量 和技術在內的人和環(huán)境的雙向發(fā)展,包含了練功者的智慧、道德、個性特征、應 變能力和心性修養(yǎng),包含了天地精華的攝取和環(huán)境條件的利用,具有外部天時、地 者的用力方式,敵我雙方活力對抗所形成的力學結構,及其在一定環(huán)境下的意 義和可能。它所說的態(tài)勢,則是活力對抗的博弈學概念,強調隨機性、偶然性 和可能性而不是普遍性、絕對性和必然性,強調演化的不可逆性而不是可重復性; 它在生死搏斗中無頭可回和無路可退。所以必須在事前有極為清醒的估計預判; 如失敗后周圍各種條件必然重構,這就絕對地喪失搏斗前所具有的全部可能。它 所說的時機,跟拳擊所說的時間具有很不一樣的內涵:時間就是牛頓所說的絕 對時空,而時機一方面是別無選擇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另一方面又是通過人的 主體選擇的,在舍己從人的形式下,具有某種主體選擇、主體控制和主體操作 意義。這一切都具有跟西方拳擊極不相同的方法論特征。
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指出:“很久前生機論就在古老的體育場或體育館與 機械論作斗爭,這種斗爭又延續(xù)到還原論與反還原論之間。但這是相當太極拳 式的。因為很顯然,有機體的不同綜合層次,只有在與層次以上和層次以下有 關時,才獲得其全部意義。所有生命體直至最高層次的性質與行為,一定內含 在組成它們的質子與電子內。當然如果你只知道質子與電子,而對最高層次的 綜合與組織一無所知,那肯定不可能預言它們會是什么樣的?!彼@里用太極 拳來說明東方式的有機整體觀,應是十分精到的。
<本文原、是筆者待發(fā)表的未完成著作《太極奉?死文化論》 書稿第間辛的一個?,)、節(jié),為及對朋友豹稿,曹摘泉出耒發(fā)表在《體? 甫文丸》2"年第2圳。收入本書時#別飼句歡有潤飾。)
勁力典型一試談太極拳的勁路系統(tǒng)
——§——
武術操作的核心是勁力(即“生命能量”)的合理運用;如果沒有一定勁力 的支撐,不但所有招式動作無法完成,而且所有操作目的也無從達到。太極拳 運作講究“大松大柔”的“用意不用力”,但這并不意味它根本沒有生命能量 的運行和消耗,而是強調必須超越傳統(tǒng)那些不合理的用力方式,“化去各種拙 力”,實現(xiàn)生命能量的節(jié)用、巧用、妙用和善用,并由此走出恃強凌弱、弱肉 強食的叢林法則,開拓一個以弱對強、以柔克剛的進化新天地。就物理學意義 而言,它的攻守進退、虛實剛柔、以靜待動、后發(fā)先至,仍然是力的關系狀態(tài); 它的引化拿發(fā)、蓄而后發(fā)、節(jié)節(jié)松開、節(jié)節(jié)貫串,也是力的操作方式;它的引 進落空、借力打力、以柔克剛、以小制大,則是力的作用效應。太極拳反對霸 蠻笨拙的實力抗衡,追求精巧奇妙的力學效應;其基本內涵則是怎樣在一個對 抗中的多維非線性動力系統(tǒng)中,去維持自己的平衡和破壞對手的平衡。
瀏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