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橋是詠春拳的第二套拳法。小念頭的動作為單個概念,
尋橋的動作為組合概念。詠春拳將大部分經(jīng)常用到的手法放于 小念頭中,讓練習(xí)者熟練這些動作。到尋橋便將小念頭所練過 的單個動作抽出作有機的組合,便于在實戰(zhàn)中配合使用。例如 在尋橋中有一邊膀手,另一邊護手,亦有一邊窒手而另一邊底 掌的動作等。尋橋主要是通過將小念頭中的動作組合成簡單直 接實效的攻防技術(shù),好比我們將一個個漢字組合起來寫成一句 話一樣,而其結(jié)構(gòu)、章法、層次因個人而異。
在練習(xí)第一套拳法小念頭時,練習(xí)者腳部沒有任何的移 動。在練習(xí)尋橋這套拳法時,要求練習(xí)者利用自己身體的重心 點來移動身體,同時基本上運用小念頭的招式去產(chǎn)生一種很難 阻擋的雙向力量。尋橋主要練習(xí)高效能的防御方法與極為巧妙 的反擊方法。這拳法是否能夠發(fā)揮其效果,便要依賴小念頭的 精通程度?!靶∧铑^”是朝形打定靶,而“尋橋”是追形打活 靶。如從兩點間畫條直線,則“尋橋”就是要找這條最短路 線?!皩颉笔前褦澄译p方間的對抗形態(tài)當(dāng)作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 整體,去尋求自身的拳腳在互動的攻防格斗中快速打人取勝的 捷徑路線。
“尋橋”中的“尋”就是“尋找”,“橋”就是“橋手”。 從前練武者大都稱前臂部分為橋手。單從字面解釋的話,就是 “尋找橋手”的意思。通俗地說法,是指尋找與對方橋手接觸 的方法。很多人誤以為尋橋的意思是找尋對手的橋手,但實際 上詠春拳強調(diào)追形不追手,怎會無緣無故地去找尋人家的手? 這里所謂的“尋找”,也就是在實戰(zhàn)中設(shè)法在敵方攻到自己前 去攔截或破壞掉對方的攻擊動作,如果己方不能在對方攻到自 己前尋找到對方的破綻的話,則絕無法及時做出有效的防御及 反擊動作。當(dāng)你能輕易攔截及破壞掉對方的攻擊,以及自身防 護技術(shù)嫻熟而將自身保護得如“銅墻鐵壁”一般的話,那么在 格斗中還有何懼?
通過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得知,尋橋是詠春拳中追形及 截擊敵人的拳法,尋橋?qū)恶R的要求是虛實分明、三尖相對, 在真正搏擊時不能盲目進攻,也不能只攻不守,在進行打斗 時,雙方的距離都會不停移動及變化,我們便要掌握好自己及 對手的角度、時間和攻防時機的機動性。在實戰(zhàn)中,如遇敵正 面而來或走馬偏門,甚至假身影手,我們都可以用尋橋的手法 及腳法首尾相應(yīng),以最短的路線和速度消打敵人的進攻。所謂 “人過我橋三分險,轉(zhuǎn)馬偏身把形朝,遇敵尋橋需落馬,轉(zhuǎn)身 靈活標(biāo)馬快,橋人三關(guān)任我打”,這便是詠春拳尋橋的特點。
練習(xí)者通過第一個套路“小念頭”學(xué)會了手部動作、了解 了基本身架之后,我們可以通過詠春拳第二個套路“尋橋”來 學(xué)習(xí)如何在保持前述技術(shù)的同時,圍繞對手來移動自己的身 體。為了便于理解,該套路也可以分為三節(jié),不過每一節(jié)的目 的都是統(tǒng)一的,并無顯著差別。
通常說來,在第一節(jié)中,我們可以學(xué)會轉(zhuǎn)身、調(diào)整距離和 拉手。膀手用于從外側(cè)黏住對方。本節(jié)中還會介紹從膀手向拍 手的變化,該動作用于側(cè)面的防護。拍手位置不宜過高,以免 被對方抓住空當(dāng)實施反擊。
第二節(jié)從90°轉(zhuǎn)馬開始,包含腿法的練習(xí)。側(cè)步用于接近 或遠離對方,中線與移動方向成90°夾角。膀手用于擺脫或黏 住對方。在本節(jié)中膀手也可以用于內(nèi)門。抽拳可以作為上擊拳 或錘拳使用。
在第三節(jié)中我們會學(xué)到直撐腿,向各個方向的進步、退 步、十字步和斜撐腿。本節(jié)中還包含一些近身控制方法,比如 低膀手轉(zhuǎn)攤手,身架的推進以及耕手對低位拳腿的防守。尋橋 的整體目標(biāo)就是接近對手,與對方橋手相接,然后通過運用正 確的擺位和角度,穿過其橋手對中線實施攻擊。
1.預(yù)備勢
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并攏,兩掌垂于大腿外側(cè),全身放 松,自然呼吸;目視前方(圖3-171)。
2.立正抱拳
兩手從雙腿側(cè)面向上提起,雙手同時由掌變?nèi)?,雙臂稍微 用力向后拉,將雙拳拉至胸部的左右兩側(cè),拳心向上,拳背向 下;目視前方(圖3-172)。
圖3-171 ? ? ? ? ? ? ? ? 圖3-172
3.正身二字鉗羊馬
上動不停,兩膝微屈, 雙腳以腳跟為軸,將雙腳前 腳掌向左右盡量最大幅度分 開(圖 3-173、圖 3-174);
再以雙腳前腳掌為軸將 雙腳后跟左右分開,使雙腳 尖形成一個40°左右的夾角, 雙腳全腳掌貼著地面,雙膝 內(nèi)扣,含胸收腹,收起臀 部,臀部不可向后突出;目 視前方(圖3-175)。
圖3-173 ? ? ? ? ? ? ? ? ? ? ? ? ? ? ? ? ? ?圖3-174 ? ? ? ? ? ? ? ? ? ? ? ? ? ? ? ?圖3-175
4.交叉耕手
上動不停,雙拳同時變掌在胸前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雙手手背向下,掌心向 上(圖 3-176);
雙手在保持重疊不變的 情況下一起向下做下插動 作,同時雙手內(nèi)旋,使雙手 的手掌背向外朝著身體前 方,掌心向內(nèi)朝著自己的身 體,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 目視前方(圖3-177)。
5.交叉攤手
上動不停,雙手上臂不
動,同時屈肘將兩前臂提起,并保持交叉之勢不變,左手在 上,右手在下,雙手同時外旋,使其掌背斜向下,而掌心斜向 上;目視前方(圖3-178)。
圖3-176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178 ? ? ? ? ? ? ? ? ? ? ? ? 圖3-179
6.收拳
上動不停,雙手由掌變 拳,一起收回胸側(cè),兩臂微用 力向后拉,拳心向上,拳背向 下;目視前方(圖3-179)。
圖3-179
7.左曰字沖拳
上動不停,以肘底力將 左拳沿胸部中線向前直線沖 出,手臂伸直與肩平,拳眼 向上(圖 3-180、圖 3-181)。
圖3-180 ? ? ? ? ? ? ? ?圖3-181
8.左圖手收拳
上動不停,左手成掌, 外翻成攤手,掌心向上, 手指向前(圖3-182);
圖3-182
左掌屈腕使五指向上, 以手腕為軸心,左掌作一 內(nèi)圈手,當(dāng)圈至手指向下 時,左手握拳收回至身體 左側(cè),高與胸平;目視前 方(圖3-183 —圖 3-186)。
圖3-183 ? ? ? ? ? ? ? ? ? ? ? ? ?圖3-184 ? ? ? ? ? ? ? ? ? ? ? ? ? ? ? ? ? ? ? ?圖3-18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186
9.右曰字沖拳
上動不停,以肘底力將右拳沿胸部中線向前直線沖出,手 臂伸直與肩平,拳眼向上(圖3-187、圖3-188);
10.右圓手收拳
上動不停,右手成 掌,外翻成攤手,手指向 前(圖 3-189);
圖3-189
右掌屈腕使五指向 上,以手腕為軸心,右 掌做一內(nèi)圈手,當(dāng)圈至手 指向下時,右手握拳收冋 至身體右側(cè),高與胸平; 目視前方(圖3-190 — 圖3-193)。
圖3-190 ? ? ? ? ? ? ? ? ? ? ? ? ? ?圖3-191 ? ? ? ? ? ? ? ? ? ? ? ? ? ? ? 圖3-192 ? ? ? ? ? ? ? ? ? ? ? ? ? ? ? ? ? ? ? ?圖3-193
11.正身穿橋
上動不停,雙拳變掌同時向胸前伸出,掌心互對,雙掌間 距約一個拳頭的寬度(圖3-194);
圖3-194
迅速將雙掌向前直線標(biāo)出,掌心互對,指尖向前,高及頭 部;目視前方(圖3-195)。
圖3-195
12.雙攔手
上動不停,雙掌同時 向內(nèi)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 曲成90°角,左手在上,右 手在下,掌心向下,左掌在 右肘上,右掌置于左肘下, 身體向左轉(zhuǎn)成左側(cè)身鉗羊 馬,雙臂不動(圖3-196、 圖 3-197);
圖3-196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197 ? ? ? ? ? ? ? ? ? ? ? ?圖3-198
再將身體向右轉(zhuǎn)成右側(cè) 身鉗羊馬,雙臂依然保持雙 攔手姿勢不變(圖3-198);
最后將身體轉(zhuǎn)回左方成 左側(cè)身鉗羊馬,雙臂依然保 持雙攔手姿勢不變;目視前 方(圖 3-199)0
圖3-199
13.雙伏手、三拍手
上動不停,兩手向左右 分開約一拳寬的距離,掌心 向下,雙肘距胸前一拳的距 離,肘尖朝下(圖3-200);
用右掌由外而內(nèi)輕拍擊 左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手指斜向 前;同時將左手反轉(zhuǎn)成攤手, 微微往上托掌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肘關(guān)節(jié)(圖3-201);
圖3-200 ? ? ? ? ? ? ? ? ? ? ? ? ? ? ?圖3-201
再用左掌由外而內(nèi)拍擊右肘關(guān)節(jié)處,右掌則同時向外翻 并向前伸展成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前,右肘微微往上托 (圖 3-202);
最后再次用右掌由外而內(nèi)輕拍擊左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手指斜向 前,同時將左掌向外翻并向前伸展成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 前,左肘微微往上托;目視前方三式拍手是一連串的連貫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圖3-203)。
圖3-202 ? ? ? ? ? ? ?圖3-203
14.正掌三式
上動不停,右掌沿左手前臂橋面中線打出,掌心向前, 掌指向上,左手隨即收回成左護手靠于右肘內(nèi)側(cè)位置(圖3-204);
圖3-204
再將左掌沿右手橋面中 線打出,右手隨即收回成右 護手靠于左肘內(nèi)側(cè)位置 (圖 3-205);
最后重復(fù)將右掌沿左手 橋面中線打出而左掌則變 拳收回左胸側(cè);目視前方 (圖 3-206)。
圖3-205 ? ? ? ? ? ? ? ? ? 圖3-206
三式正掌乃連貫動作, 中間不要停頓。
15.轉(zhuǎn)馬右攔手
上動不停,右掌向內(nèi)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90°角橫 置于胸前,掌心向下,如此保持右臂不動;同時將身體向右轉(zhuǎn) 成右側(cè)身鉗羊馬,面向右前方;目視右前方(圖3-207)。
圖3-207
16.上交叉攤手
上動不停,右掌向外翻成斜攤手勢置于胸前,掌心斜向 內(nèi);同時將左掌攤出置于右前臂上成交叉之勢,掌心斜向自己 身體;目視右前方(圖3-208)。
圖3-208
17.轉(zhuǎn)馬側(cè)身右膀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左轉(zhuǎn) 成左側(cè)身鉗羊馬,同時將右 手肘部向上提起外翻拋出成 高膀手,上臂與肩平,手腕 放松,掌心向外,手指向下 方,右上臂與上身保持約 90。之勢;左手同時變成護 手靠于右肘位置;目視正前 方(圖 3-209)。 圖 3-209
圖3-209
18.轉(zhuǎn)馬右攔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向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馬,面向前方,同時 右膀手順勢往右方一橫,使右肘關(guān)節(jié)成90°角變成右攔手橫置于 胸前,而左手則變?nèi)厥沼谧笮貍?cè);目視右前方(圖3-210)。 重復(fù)16~18動,共做3次。
圖3-210
19.右攔手沖拳
上動不停,將左拳移至胸部中線,拳眼朝上,拳頭與胸口保 持一拳頭位距離,以月寸底力向前催動左拳沿右攔手的前臂橋面 直線沖出;右手隨即變?nèi)栈赜倚貍?cè);目視右前方(圖3-211)。
圖3-211
20.正身左問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向左轉(zhuǎn)成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將左 手直臂往身體的左側(cè)方向分開,掌心向下,分開后左臂與身體成一直線;目視正前方 (圖 3-212)。
圖3-212
21.正身左伏手
上動不停,將左臂肘關(guān) 節(jié)彎曲下垂,用肘底力將左 肘拉回至身體的胸前中線, 放松手腕,掌心斜向下, 手指伸直向前;目視前方 (圖 3-213)。
圖3-213
22.右脫手標(biāo)指
上動不停,將右拳變掌放在左手肘關(guān)節(jié)上,掌心向上。?(3-214);
圖3-214
隨即右掌迅速沿左手 橋面向則直沖出標(biāo)指手,
掌心向左,高及喉部,左 手隨即變?nèi)栈刈笮貍?cè) (圖 3-215)。
圖3-215
23.右圈手收拳
動作同“10”。略。
24.正身穿橋
上動不停,雙拳變掌同 時向胸前伸出,掌心互對,雙掌間距約一個拳頭的寬度。(圖3-216);
圖3-216
迅速將雙掌向前直線標(biāo)出,掌心互對,指尖向前,高及頭 部;目視前方(圖3-217)。
圖3-217
25.雙攔手
上動不停,雙掌同時向 內(nèi)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 成90°角,右手在上,左手 在下,掌心向下。右掌在左 肘上,左掌置于右肘下,身 體微向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 馬,面向前方,雙臂不動 (圖 3-218、圖 3-219);
圖3-218
再將身體向左轉(zhuǎn)成左側(cè) 身鉗羊馬,面向前方,雙臂 依然保持雙攔手姿勢不變 (圖 3-220);
最后將身體右轉(zhuǎn)成右 側(cè)身鉗羊馬,雙臂依然保 持雙攔手姿勢不變;目視 前方(圖3-221)。
圖3-221
26.雙伏手、三拍手
上動不停,兩手向左右 分開約一拳寬的距離,掌心 向下,雙肘距胸前一拳的距 離,肘尖朝下(圖3-222);
圖3-222
用左掌由外而內(nèi)輕拍 擊右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手指斜向前;同時將右手反轉(zhuǎn)成攤手,掌心 向上,手指向前,右肘關(guān)節(jié)微微往上托(圖3-223);
圖3-223
再用右掌由外而內(nèi)拍擊左肘關(guān)節(jié)處,左掌則同時向外翻 并向前伸展成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肘微微往上托.(03-224);
圖3-224
最后再次用左掌由外 而內(nèi)輕拍擊右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手指斜向前;同時將右掌 向外翻并向前伸展成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前,右 肘微微往上托;目視前方 (圖 3-225) 。三式拍手是一連串的連 貫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圖3-225
27.正掌三式
上動不停,左掌沿右手前臂橋面中線打出,掌心向前,掌 指向上,右手隨即收回成右護手靠于左肘內(nèi)側(cè)位置(圖3-226);
圖3-226
再將右掌沿左手橋面中線打出,左手隨即收回成左護手靠 于右肘內(nèi)側(cè)位置(圖3-227);
圖3-227
最后重復(fù)將左掌沿右手橋面中線打出而右掌則變?nèi)栈刂?右胸側(cè);目視前方(圖3-228)。
圖3-228
三式正掌乃連貫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28.轉(zhuǎn)馬左攔手
上動不停,左掌向內(nèi)回 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 90。角橫置于胸前,掌心向 下,如此保持左臂不動, 同時將身體向左轉(zhuǎn)成左側(cè) 身鉗羊馬;目視左前方 (圖 3-229)。
圖3-229
29.上交叉攤手
上動不停,左掌向外翻成斜攤手勢置于胸前,掌心斜向 內(nèi),同時將右掌攤出置于左前臂上成交叉之勢,掌心斜向自己 身體;目視左前方(圖3-230)。
圖3-230
30.轉(zhuǎn)馬側(cè)身左膀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馬,同時將左手肘部 向上提起外翻拋出成高膀手,上臂與肩平,手腕放松,掌心向 外,手指向下方,左上臂與上身保持約90°之勢,右手同時變 成護手靠于左肘位置;目視正前方(圖3-231)。
圖3-231
31.轉(zhuǎn)馬左攔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向左轉(zhuǎn)成左側(cè)身鉗羊馬,面向左,同時 左膀手順勢往右一橫,使左肘關(guān)節(jié)成90°角變成左攔手橫置于胸前,而右手則變?nèi)厥沼谟倚貍?cè);目視前方(圖3-232)。 重復(fù)29~31動,共做3次。
圖3-232
32.左攔手沖拳
上動不停,將右拳移至胸部中線,拳眼朝上,拳頭與胸 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以肘底力向前催動右拳沿左攔手的 前臂橋面直線沖出,左手隨即變?nèi)栈刈笮貍?cè);目視前方 (圖 2-233)。
圖3-233
33.正身右問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微向右轉(zhuǎn)成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將右 手直臂往身體的右側(cè)方向分開,掌心向下,分開后右臂與身體 成一直線;目視前方(圖2-234)。
34.正身右伏手
上動不停,將右臂肘關(guān) 節(jié)彎曲下垂,用肘底力將右 肘拉回至身體的胸前中線, 放松手腕,掌心斜向下, 手指伸直向前;目視前方 (圖 2-235)。
圖3-235
35.左脫手標(biāo)指
上動不停,將左拳變掌 放在右手肘關(guān)節(jié)上,掌心向 上(圖 2-236);
圖3-236
隨即左掌迅速沿右手 橋面向前直沖出標(biāo)指手,
掌心向右,局及喉部,右 手隨即變?nèi)栈赜倚貍?cè) (圖 2-237)。
圖3-237
36.左圈手收拳
動作同“8”。略。
37.正身左攔手
上動不停,將左拳變掌 向右拍打(圖3-238);
當(dāng)拍打至右肩位置時,將左掌握拳橫置于胸前,肘關(guān)節(jié)彎 曲成90°角,抬起與肩平,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圖3-239)。
圖3-238 ? ? ? ? ? ? ? ?圖3-239
38.轉(zhuǎn)身左攔手直撐腿
上動不停,在保持左臂動作不變的前提下,身體微向左轉(zhuǎn) 成左側(cè)身鉗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左腳抬起向側(cè)直線踢出,高 及腹部,腳趾向上。撐腿時雙臂不動,上身不可搖晃不定,當(dāng) 左腿撐盡時不可回收;目視左方(圖3-240)。
39.側(cè)身迫步膀手三式
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前方落下,左腳落地時將右腳拖前 一步;同時將右手肘部向上提起外翻拋出成高膀手,上臂與 肩平,手腕放松,掌心向外,手指向下方,右上臂與上身保 持約90°之勢,左手同時變成護手靠于左肘位置;目視正前方 (圖 3-241);
圖3-241
繼續(xù)將右掌向外翻成斜攤手勢置于胸前,掌心斜向內(nèi),同 時將左掌攤出置于右手腕上成交叉之勢,掌心斜向自己身體 。( 圖3-242);
圖3-242
再將左腳向左前方前進一步,而右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再 將右肘拋出成高膀手,左手則變護手靠于右肘位置;面朝正前 方。見圖3-241;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交叉攤手置于胸前,右掌在外,左掌 在內(nèi),掌心斜向內(nèi),見圖3-242;
再次將左腳向左前方踏上一步,而右腳亦拖前一步;同時 將右肘拋出成高膀手,左手則變護手靠于右肘位置;目視正前 方。見圖3-241。
40.側(cè)身右抽拳
上動不停,身體保持右側(cè)身鉗羊馬不變,右手變掌為拳,以半弧形由下而上擊打向身體胸前中線,高及喉部,拳眼向 外,而左手隨即變?nèi)栈刈笮貍?cè);目視左前方(圖3-243)。
圖3-243
41.正身右伏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向右轉(zhuǎn)成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右手由 拳變掌,前臂內(nèi)旋至掌心斜向下,掌指向前,放松手腕;目視 前方(圖3-244)。
圖3-244
42。左脫手標(biāo)指
動作同“35”。略。
43.左圈手收拳
動作同“8”。略。
44.正身右攔手
上動不停,將右拳變掌向左拍打,當(dāng)拍打至左肩位置時, 將右掌握拳橫置于胸前,肘關(guān)節(jié)彎曲成90°角,抬起與肩平, 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圖3-245)。
45.轉(zhuǎn)身右攔手直撐腿
上動不停,在保持右臂動作不變的前提下,身體微向右轉(zhuǎn) 成右側(cè)身鉗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右腳抬起向前直線踢出,高 及腹部,腳趾向上,撐腿時雙臂不動,上身不可搖晃不定,當(dāng) 右腿撐盡時不可回收;目視右方(圖3-246)。
圖3-245 ? ? ? ? ? ? 圖3-246
46.側(cè)身迫步膀手三式
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前方落下,右腳落地時將左腳拖前 一步;同時將左手肘部向上提起外翻拋出成高膀手,上臂與肩平,手腕放松,掌心向外,手指向下方,左上臂與上身保 持約90°之勢,右手同時變成護手靠于左肘位置;目視正前方 (圖 3-247) 繼續(xù)將左掌向外翻成斜攤手勢置于胸前,掌心斜向內(nèi),同 時將右掌攤出置于左手腕上成交叉之勢,掌心斜向自己身體 (圖 3-248);
再將右腳向右前方前進一步,而左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再 將左肘拋出成高膀手,右手則變護手靠于左肘位置;面朝正前 方。見圖3-247;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交叉攤手置于胸前,左掌在外,右掌 在內(nèi),掌心斜向內(nèi)。見圖3-248;
圖3-247 ? ? ? ? ? ? ? 圖3-248
再次將右腳向右前方踏上一步,而左腳亦拖前一步;同時 將左肘拋出成高膀手,右手則變護手靠于左肘位置;目視正前 方(圖3-247)。
47.側(cè)身左抽拳
上動不停,身體保持右側(cè)身鉗羊馬不變,左手變掌為拳, 以半弧形由下而上擊打向身體胸前中線,高及喉部,拳眼向 外,而右手隨即變?nèi)栈赜倚貍?cè);目視右前方(圖3-249)。
圖3-249
48.正身左伏手
上動不停,將身體微向左轉(zhuǎn)成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左手 由拳變掌,前臂內(nèi)旋至掌心斜向下,掌指向前,放松手腕;目 視前方(圖3-250)。
圖3-250
49.右脫手標(biāo)指
動作同“22”。略。
50.右圏手收拳 動作同“10”。略。
51.左轉(zhuǎn)馬直撐腿
上動不停,身體向左轉(zhuǎn)成左側(cè)身鉗羊馬,同時在轉(zhuǎn)馬的帶 動下,將左腳抬起向前直線踢出,高及腹部,腳趾向上;目視 左前方(圖3-251、圖3-252)。
圖3-251
52.迫步雙低膀三式
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前方落下,左腳落地時將右腳拖前一 步;同時將雙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 后,上臂與前臂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心向外,放松手腕(圖3-253);
圖3-253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雙攤手勢置于胸前,掌指斜向上,掌 心斜向自己的身體(圖3-254);
圖3-254
再將左腳向左前方踏出一步,右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將雙 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后,上臂與前臂 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心向外,放松手 腕。見圖3-253;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雙攤手勢置于胸前,掌指斜向上,掌 心斜向自己身體。見圖3-254;
再次左腳向左前方踏出一步,右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將雙 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后,上臂與前臂 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心向外,放松手 腕;目視左前方。見圖3-253。
53.并步雙問手
上動不停,左腳先踏前半步,右腳再踏前與左腳并齊成并步,同時將雙低膀手依中 線由下往上抬起成雙問手, 雙手高及頭頂,兩掌心向 外,手指向前;目視前方 (圖 3-255)。
圖3-255
54.雙窒手、雙正掌
上動不停,雙肘內(nèi)合 并下墜至胸前成窒手,雙 手間隔一拳寬,掌心向下, 手指向前(圖3-256);
以肘底力將雙掌向前 直線推出,高與肩平,掌 心向前,手指向上;目視 前方(圖3-257)。
圖3-256 ? ? ? ? ? ? ? ? ? ? ? ? ? ?圖3-257
54.圈手收拳
上動不停,雙掌外翻成 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前 (圖 3-258);
圖3-258
雙掌屈腕使五指向上, 以手腕為軸心,雙掌做一 內(nèi)圈手,當(dāng)圈至手指向下 時,雙手握拳收回于身體 兩側(cè),高與胸平;目視前方 (圖3-259 —圖 3-261)。
圖3-259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2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261
55.右轉(zhuǎn)馬直撐腿
上動不停,身體向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馬,同時在轉(zhuǎn)馬的帶 動下,將右腳抬起向前直線踢出,高及腹部,腳趾向上;目視 右前方(圖3-262、圖3-263)。
圖3-262 ? ? ? ? ? ? ? ? ? 圖3-263
56.迫步雙低膀三式
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前方落下,右腳落地時將左腳拖前一 步;同時將雙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 后,上臂與前臂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 心向外,放松手腕(圖3-264);
圖3-264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雙攤手勢置于胸前,掌指斜向上,掌 心斜向自己身體(圖3-265);
圖3-265
再將右腳向右前方踏前一步,左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將雙 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后,上臂與前臂 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心向外,放松手 腕。見圖3-264;
繼續(xù)將雙掌向外翻成雙攤手置于胸前,掌指斜向上,掌心 斜向自己身體。見圖3-265;
再次右腳向右前方踏前一步,左腳亦拖前一步;同時將雙 手肘關(guān)節(jié)向身體中線翻轉(zhuǎn)拋出成低膀手,拋出后,上臂與前臂 微曲成135°角,兩手腕在腹部中線位,雙掌心向外,放松手 腕;目視右前方。見圖3-264。
57.并步雙問手
上動不停,右腳先踏前半步,左腳再踏前與右腳并齊成并 步;同時將雙低膀手依中線由下往上抬起成雙問手,雙手高及 頭頂,兩掌心向外,手指向前;目視右前方(圖3-266)。
58.雙窒手、雙正掌
上動不停,雙肘內(nèi)合并下墜至胸前成窒手,雙手間隔一拳 寬,掌心向下,手指向前(圖3-267);
圖3-266 ? ? ? ? ? ? ?圖3-267
以肘底力將雙掌向前 直線推出,高與肩平,掌 心向前,手指向上;目視 右前方(圖3-268)。
圖3-268
59.圏手收拳
上動不停,雙掌外翻成 攤手,掌心向上,手指向 前(圖 3-269);
圖3-269
雙掌屈腕使五指向上,以手腕為軸心,右掌做一內(nèi) 圈手,當(dāng)圈至手指向下時,雙手握拳收回于身體兩側(cè),高與胸平; 目視前方(圖3-270 —圖 3-272)。
圖3-270 ? ? ? ? ? ? ? ?圖3-271 ? ? ? ? ? ? ?圖3-272
60.左轉(zhuǎn)馬側(cè)撐腿
上動不停,身體向左轉(zhuǎn)成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在轉(zhuǎn)馬的 帶動下,將左腳抬起向左側(cè)直線踢出,左腿伸直,高及腹部, 腳趾向前;目視左前方(圖3-273、圖3-274)。
圖3-27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3-274
61.側(cè)身襟手三式
上動不停,左腳直接向 左側(cè)前方落下,左腳落地時 將右腳向左腳的方向拖近,
身體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馬;
同時左拳變掌往下腹部正前 方的位置下按,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右(圖3-275);
圖3-275
隨即再將身體左轉(zhuǎn)成左 側(cè)身鉗羊馬;右拳變掌往下 腹部正前方的位置下按,掌 心向下,掌指斜向左;同時左掌握拳收回左胸側(cè)(圖3-276);
再次將身體右轉(zhuǎn)成右側(cè)身鉗羊馬;同時左拳變掌往下腹部 正前方的位置下按,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右;右掌握拳收回右 胸側(cè);目視正前方(圖3-277)。
圖3-276 ? ? ? ? ? ? ? ? ? ?圖3-277
62.襟手變沖拳
上動不停,身體左轉(zhuǎn)成 正身二字鉗羊馬,同時左掌 握拳在轉(zhuǎn)馬的帶動下由下向 上彈起,高與肩平,拳眼朝 上;目視前方(圖3-278)。
63.正身連環(huán)沖拳二式
上動不停,右拳由胸前 中線,經(jīng)過左肘關(guān)節(jié)的上 面,再沿左前臂橋面向前直線沖出,拳眼朝上,左拳亦同時回 收于胸前中線,靠近右肘關(guān)節(jié)(圖3-279);
隨即左拳也是由胸前中線,經(jīng)過右肘關(guān)節(jié)的上面,再沿右 前臂橋面向前直線沖出,拳眼朝上,而右拳亦同時回收于右胸 側(cè);目視前方(圖3-280)。
圖3-279 ? ? ? ? ? ? ? ?圖3-280
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64.左圈手收拳 動作同“8”。略。
65收勢
雙腳合攏,立正收勢;目視前方(圖3-281)。
圖3-281
瀏覽7,4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