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趙彬纂修《大邑縣志》中,有宣德二年(1427年)蔣夔撰 《張神仙祠堂記》云:“大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丁酉春正月, 上請道士臣吳伯理,欽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賚香暨御書。入蜀之鶴鳴 山天谷洞,結壇誦經(jīng),祈告山靈,迎請真仙張三豐先生,所冀惠然 降臨,以副拳拳仰慕之懷云,是年夏始至茲山?!蓖赀€有蜀府伴 讀蔡長通撰《迎仙閣記》(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應天巡撫眉 山張景賢撰《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都談及張三豐在鶴鳴山之 事。鶴鳴山是漢張道陵修真之處,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張 三豐來此山,緬懷其祖天師,也是情理中事。
清婁近垣撰《龍虎山志》中有吳伯禮(禮應作理)傳:“吳 伯禮,號巢云子,龍虎山道士。永樂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 代真人訪張三豐,遂人蜀,居鶴鳴山。”吳伯理的“結壇誦經(jīng),氣 告山靈”,張宇清(四十四年天師)的《奏疏式》云:“委差仙 官神吏,遍歷名山大川,巖穴洞府搜訪三豐神仙。”祈禱山靈和真 武大帝,希望張三豐早賜光臨,皆是完成外出遣訪使命。
五、 《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獻首次載有張三豐傳的,為任自垣所撰《大岳太和 山志》。全文如下: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伴。相傳留侯之裔,不知何許人? 豐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執(zhí)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蛱幐F山,或游鬧市,嬉嬉自 如,旁若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乃至議論三教經(jīng) 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fā)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并 無虛誕禍福、欺誑于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 先見之理?;蛉迦找徊?,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走石,倦 時鋪云臥雪,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 人也。
洪武初來人武當,拜玄帝于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 嘗與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 巖、紫霄去荊榛拾瓦礫,旦初創(chuàng)焉。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云住 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尋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蘆, 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立草庵,曰:會仙館。語 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至 囑!至囑!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二 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張玄玄可 請來。永樂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臣請之不 獲,后十年敕大臣,師之所言,信不虛矣?!?br />
山志前有進《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年) 三月,曰:“欽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謹上表。”任自垣是鎮(zhèn)江府陽 縣人,出家于茅山元符萬寧宮。曾纂修《永樂大典》,又同胡瀠 尋訪張三豐,又是纂修明《道藏》經(jīng)的總裁。先為道錄司右玄 義,又升為太和山玉虛宮的提點,《太宗實錄》有所記載提點 之事。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十九日為太常寺寺丞,他所寫 的張三豐傳,是可以信史’不容懷疑的。在楊士奇(1365-1444 年)編的《文淵閣書目》中,也記載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 志》,分為上下卷第一櫥。北京圖書館收藏善本書有“敕建大岳 太和山志上下”,與楊士奇記載完全一致。
瀏覽1,2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