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楊溥(1372—1446年)撰《禪玄顯教編》,記有張三 豐事數(shù)則:“三豐居寶雞縣東三里金臺觀,嘗于人家門戶,雖鎖 封固,以針刺之即開,故人又號張刺闥云?!庇衷疲骸氨境槲?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 楊軌山等置棺檢訖,監(jiān)葬發(fā)視之,三豐復(fù)生,后人蜀見蜀王又人 武當(dāng),或游襄鄧間,永樂中命胡忠安瀠,馳傳遍索于天下,不限 時月,數(shù)年竟無所見,乃為憶仙宮以待之。”
七、 《御賜張三豐銅碑》
英宗朱祁鎮(zhèn)“御賜張三豐銅碑”,石碑劃為三格,碑首為篆 額,中為詰文,下為張三豐像。碑文云:“奉天承運(yùn)皇帝制曰: 朕惟仙風(fēng)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靈文,集陰陽之正氣,顧長 生久視之術(shù),成超凡人圣之功。曠世一逢,奇蹤罕見。爾真仙張 三豐芳姿穎異,雅思孤高,存想專精,煉修堅(jiān)定。得仙錄之寶 訣,餌金鼎之靈膏,是以名隸丹臺。神游玄圃,去來倏忽,豈但 煙霞之棲,隱顯渺茫,實(shí)同造化之妙。茲特贈爾為通微顯化真 人,錫之誥命,以示褒崇。于戲!蛻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遙, 搶道絕倫,蓋動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來英。天順三年 (1459年)四月十三日?!?br />
焦閎(1541—1620年)編輯《獻(xiàn)微錄》張三豐傳中載有 此文,與寶雞金臺觀之碑完全一致,惜金臺觀碑文中有殘損 處。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缺“神游玄圃……實(shí)同造 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個別字上微有出人,但碑文年 代完全一致。
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等纂修《大明一統(tǒng)志?仙釋》中, 有幾處載有張三豐的事跡。山東青州府有:“張三豐永樂間,隱 于青州云門山之陽,修煉洞中,太宗賜號三豐,莫知所終,今青 州有張仙洞?!兵P翔府有:“張三豐居寶雞縣東三里金臺觀。本朝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楊軌山等 置棺驗(yàn)訖,監(jiān)葬發(fā)視之,三豐復(fù)生。后入蜀見蜀王。又人武當(dāng)山, 或游襄、鄧間。永樂間遣使尋訪不遇,為宮以待之。”襄陽府有: “張三豐,不知何許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煉,結(jié)庵玉虛宮王樹 邊。身長七尺,美霄如戟。經(jīng)書一覽即成誦,寒暑惟一箬笠,日 行千里。靜則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輒盡,或窮谷數(shù)月自若也,應(yīng) 顯不測,莫知所在。時稱張仙云?!壁鲋萦校骸皬埲S,洪武末自 陜西來鶴鳴山修道,往來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蹤跡?!?br />
還有李賢(1408—1466年)撰《古穰集》中,有《寶雞縣 懷古》詩,詩中有“尚父釣時番石在,張仙游處道宮存”之句。
瀏覽1,1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