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縣金臺觀,有《張三豐遺跡記》一碑,南陽張用浣識, 陳倉劉俊篆額,寶雞縣儒學(xué)教諭,羅山張謙書丹。碑文云:“予 幼稚時,聞先父均州知州,贈吏部侍郎。公語人曰:真仙陜西寶 雞人,大元中于吾河南開封府、鹿邑太清宮出家。吾先世開封之 柘城縣人,柘城與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離宮僅十五里,真仙 與吾高祖榮相識,常往來于家托為施主,最親密,亦愛重吾父叔 廉公勤學(xué)。
“元末吾父避兵來郟邑,占籍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來 邑之西關(guān)玉陽觀,與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數(shù)月。時吾方十三,在觀讀書。真仙問曰:汝誰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拓城 張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張玄玄,昔在柘城時, 多擾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關(guān)外。 別后,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
“永樂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統(tǒng),遣禮科都給事中胡瀠齋香書, 遍歷天下名山訪求之。時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與公備言少 時,曾識真仙之由,公遂薦吾同往尋之,至武當(dāng)均州久之弗遇。 公回京復(fù)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見,特升吾為均州 守……予時雖幼稚聞斯言常記之,茲適公巡至寶雞,暇乃游真 仙舊時修真洞。因成俚語一首跋于后云:一自飛升近百春,陵原 仙洞已生塵。煙消丹室空存鼎,花滿桃園不見人。全闕幾回朝望 氣,蓬萊何處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識,久俟云車謁紫寰。大明 天順六年(1462年)歲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為某某,而此碑用識,不用撰者。因為張 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時,張用浣官為吏部右侍郎,其祖 父張維字叔廉,在洪武時為國子監(jiān)學(xué)正)。張三豐與張家有幾代 的交情,來往密切,故其父張朝用(位),受到胡瀠薦舉,得到 永樂帝的青睞,同胡瀠遍歷名山尋訪張真仙。
武當(dāng)為均州所轄之地,所以張位陲為均州知州,恭候張真仙 降臨,結(jié)果終歸失望,未能完成夙愿。此碑首次提出張三豐籍貫 為寶雞人。另張三豐確定是鹿邑太清宮的道士,太清宮是老子降 生地,故道教奉為祖庭。金臺觀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 錄。清初汪價撰《中州雜俎》,記載張三豐與李白云張叔廉事。
瀏覽1,3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