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河北武術(shù)種類眾多,而且大部分拳種流派又都在中國武術(shù)中有著重要影 響,本書在針對一部分拳種通過個案研究進(jìn)行重點闡述的同時,對于河北武術(shù)中 的一些其他較為重要的拳種進(jìn)行概要簡介,以求盡可能地反映寬廣宏富的河北武 術(shù)整體面貌。
一、少林拳
作為外家拳的典型代表,少林拳在河北地域中流傳同樣非常廣泛。河北武術(shù)
中的少林拳又主要分為以下各家:
井泉門、掌式門、行云手掌式門
井泉門拳因少林寺前有降龍、伏虎二井而得名,有泉水取之不盡之意。主要 有河北文安人付朋年在文安一帶傳授此拳,技法以十二趟彈腿為主;掌式門是河 北霸縣人李榮祥傳于付朋年,并由付朋年在文安、霸縣等地傳習(xí),除包括羅漢、二 郎等拳法外,還主要以刀棍進(jìn)槍、梢子對槍等各種器械對練套路而聞名。由霸縣 人劉復(fù)居在該縣勝芳鎮(zhèn)傳承的行云手掌式門本屬于少林長拳門,勝芳鎮(zhèn)盛行武術(shù) 活動,并將武術(shù)列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項目來開展,在每年春節(jié)之際演練武技。“七七 事變”以前,勝芳鎮(zhèn)有七十二道廟會,而武術(shù)高居首位,足見當(dāng)?shù)匚湫g(shù)之盛行。
少林長拳門、沖山根少林派
少林長拳門武術(shù)又稱通天字梅花派,它是以少林會的形式在河北霸縣勝芳鎮(zhèn) 出現(xiàn)的。該拳由山東的董師傳入河北。少林長拳門注重練功,以“玩藝是假的,功 夫是真的”為格言,其主要的拳械套路有行拳yj、紅拳、華拳、燕青拳、關(guān)東拳、六合 大槍、八卦雙刀、峨嵋清風(fēng)劍、牛頭拐等。
沖山根少林派亦稱少林六合拳,由河北霸縣信安人李明山于道光年間從學(xué)于 少林寺后傳習(xí)于信安一帶,又分南會、北會。沖山根少林派強(qiáng)調(diào)“一膽、二力、三進(jìn) 手”,練功方法有白沙掌、黑沙掌、鐵沙掌、走簸籮邊,解皮疙瘩等,看家拳技被稱為 “抓肘撫肩,前后四肘、左右四肘”的十二過捶,在技擊上講究“快打遲手”、“以力為 基礎(chǔ)”、“一兩拔千斤”等。該派的拳械套路中有獨特的“雙手帶”、“叉子雙手帶”等。
少林拳
主要流行于滄州地區(qū)獻(xiàn)縣大刟氏一帶,以劉永權(quán)為代表,有七步捶、埋伏拳、溜 腿架等拳術(shù);單刀、磨盤刀、小神槍、流星錘、七節(jié)鞭、大梢子、雙刀等器械;黃串子、 紅串子、對棍、單刀槍、雙刀槍等對練。其中“串子”指動作不對稱交手的二人對練。
少林長拳、少林洪拳、少林青拳
少林長拳主要流行于贊皇、元氏一帶,傳自嵩山少林貞俊大師,其特點是以武 術(shù)中的四擊、八法、十二型等“二十四要”為要領(lǐng)。
少林洪拳屬于洪拳洪金門中的一種拳術(shù),據(jù)傳在康熙十九年(1680)間,由河 南一位少林拳師傳人河北,主要流行于贊皇、元氏、任縣等地,其對練套路尤多,其 中有多項空手對器械的特色內(nèi)容。
同樣主要流行于贊皇、元氏、任縣等地的少林青拳,據(jù)說是大約光緒十七年 (1891 )間,由山東籍僧人傳授給贊皇李德成等人而得以傳承,其特點是似曲非曲、 似直非直,騰挪閃展、沾手擒拿,出手快、亮式清,拳不離懷、掌不離腮、腿不過襠, 近身搏擊、剛?cè)嵯酀?jì)。少林青拳中有燕青巧打七十二手、西寧拳、張飛拳、繩鞭、勾 鐮、三節(jié)棍對流星、六棍頭對打等特色拳械套路。
少林羅漢拳、少林霸王拳
少林羅漢拳主要流行于河北任縣象牙寨一帶,是由任縣象牙寨的張鳳廷、葛 溝村的李錄增和三位山東拳師共同傳授給贊皇白比村的尹大喜并傳衍而成。少 林羅漢拳變化多端,主要有打、剪、拿三大體系,有八花拳、身背拳、打肋拳、下取 拳、照眼拳、央背拳、趟拳、全拳等特色套路。少林霸王拳流行于河北隆堯、高邑、 內(nèi)丘等地,其拳術(shù)有九攻錘架短拳、十八錘小架子、燕飛架、霸王老架、三巴掌、六 錘套、磨格拉套、彈腿、八趟蹬腿、斜串等,器械主要有對假刀、清風(fēng)刀、叉花刀、敗 門刀、點手換羅成、雙刀對單刀、對門刀等。
以上為少林拳系部分拳派在河北地域局部地區(qū)的傳承狀況,另外還有一些少 林門派由于影響較小,在此就不多介紹,對于其中的若干影響較大的拳種,如戳 腳、六合、八閃翻等,后文再專門介紹。在1990年河北武術(shù)挖掘整理小組編訂的 《河北武術(shù)》一書中,將河北流傳的少林拳系總共分為11類,其中有一些互相交 叉、重疊之處,故本書在之基礎(chǔ)上將其概括、歸納為以上五類,擇其主要內(nèi)容進(jìn)行 簡介,力求述其概貌,顯其特色。
二、翻子拳
翻子拳是中華武術(shù)寶庫中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拳種,在明代名“八閃翻”,后 俗稱“翻子拳”、“翻子”等。翻子拳在河北大地有著悠久而廣泛的傳播,特別是在河 北的保定地區(qū),簡直可以說是“翻子窩”,據(jù)1990年河北省武術(shù)挖掘整理的成果顯 示,在河北省流傳的各種翻子拳種類有十四五種之多。翻子拳歷史悠久。在明代 戚繼光編著的三十二勢中就吸取了翻子拳中的一些招法,并有數(shù)勢流傳至今,如“當(dāng) 頭炮”、“糊鸞肘"、“旗鼓勢”等,戚繼光在其所著《紀(jì)效新書》中談到翻子拳時說它是 “善之善者也”,對其贊譽(yù)有加。河北地域的翻子門拳械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
八閃翻.八閃翻子
八閃翻是明代就較為盛行的拳種,屬于少林派。在戚繼光所著的《紀(jì)效新書》 和何良臣的《陣紀(jì)》中曾有“八閃翻,十二短”的記載。八閃翻主要流傳于河北高 陽、蠡縣、肅寧、深縣、任丘、河間等地,據(jù)說由少林寺住持僧法靜、惠明、寂然所傳。 八閃翻套路,拳術(shù)有“大八翻、萃八翻、小八翻、十八步、外八手、六手翻、八步寫纏 身、里八手、緊八手等。器械套路有八步連環(huán)進(jìn)手刀、綿戰(zhàn)刀、五虎斷門槍、棍、青 田棍、紫俠劍等。其風(fēng)格特點,短小精悍,發(fā)力迅猛,架勢俯伏閃勁,動作一氣呵 成,以脆快硬彈為特色。技擊上講,手不離肘,肘膝相對,出入有門,進(jìn)退有法,鷹 爪力,龍行勢,沉肩墜肘,前手出則后手護(hù)肘,手護(hù)胸,手腳相隨……腳到身隨,周 身一體,快速有力,拳打上中下三路,腳踢里外正三面”。閃翻中,每個套路都 有子母拳之分,母拳都是八手,每個母拳又都包含子拳十幾手,所以有“翻子一掛鞭”之稱。
八閃翻子系清同治初年河北繞陽鏢師劉修元從南方大盜劉老二學(xué)得,后此拳 又傳與李國興等門人。八閃翻子有八個小套,行翻、站翻、一字翻、攝翻、銬翻、雞 爪翻、龍行翻、鷹爪翻等。
八翻手、軟翻手、燕青翻子
八翻手又名八趟金剛捶,是戳腳的前期表現(xiàn)形式,在河北的深縣、繞陽等地, 又稱為八翻門。在繞陽金剛捶稱“硬拳”,而華拳則被稱為“軟拳”,據(jù)傳由河北寧 晉人趙老燦所教,講究“見手引手,隨手進(jìn)手,膀靠膀,膝靠膝”等。?八翻門拳譜中 共載有八趟拳路,有傳說趙老燦即為馮克善。
河北深縣馮補(bǔ)齋所習(xí)練的翻子拳則稱為軟翻手,傳自山東,有上翻、下翻、掏 手翻、對翻肘、外翻、十字翻、響鼻翻、底翻八趟套路。該門武技強(qiáng)調(diào)“頭膽、二眼、 三要疾”,極重槍術(shù)。
燕青翻子又名張青翻子,由河北蠡縣臥牛莊傳人霸縣勝芳鎮(zhèn),至1990年已傳 承四代。此拳有溜堂根、六合母、燕青母、金剛捶(八趟,軟、硬各四趟)、下六合(十 八腿)、四龍出水(分八段,合四趟)、青招等拳術(shù),器械則為六合大槍。其歌譜:“翻 桿打鼻梁,梭手打印堂,貼身迎面肘,挑袍雙上手,外上打,雙裹手,白虎洗臉順手 摟?!??該拳《六合大槍騎馬式》譜中載有六趟槍路。
少林拳正八翻、少林翻子拳
少林拳正八翻又稱八門拳,在河北省高陽縣梁莊一帶,極為流行。該拳由第 一代傳人山東陵縣人王志遠(yuǎn)傳至二代傳人河南開封人孫越南,然后由第三代傳人 北京昌平人張四海傳入燕趙,歷經(jīng)十二代傳承,傳至河北高陽。從以上十二代的 流傳情況可以推斷,少林拳正八翻應(yīng)當(dāng)產(chǎn)生在大約明末清初之際。少林拳正八翻 拳譜中載有八趟拳法,分別是寸八翻使手、一字寸八翻使手、頭八手、二八手、三八 手、四八手、群攔八手、小十拳等,可以說是翻子門的基本拳套。另外,其拳術(shù)還有 “燕青八打”等內(nèi)容。該門器械有八仙劍、少林單刀、花槍、少林杖桿、十七槍、奇花 槍兼槍代棒、十三刀等。少林拳正八翻拳譜總歌中有“若問此拳何方地,天下少林 第一家;八六改換正八翻,內(nèi)里包藏八趟拳法”之句。奇花槍兼槍代棒強(qiáng)調(diào)“三分 棍,七分槍法”,槍棍互用,堪稱一絕。
少林翻子拳系少林寺僧人法明、寂然所傳,大約在康雍之時創(chuàng)拳,在河北的蠡 縣、博野、肅寧等地較為盛行,至1990年已傳承有七代。據(jù)該門拳師講,此拳與山 東傳人的戳腳拳相融合,有了后世的戳腳翻子問世。少林翻子拳的拳術(shù)套路有金 剛翻、綿掌翻、列身翻、脆八翻等,出手快猛,密如雨,動如風(fēng),連貫緊湊,閃展敏捷, 器械有風(fēng)云棍等。
瀏覽9,0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