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此式名初收,下一相同拳式名再收。楊、武二家改名為手揮琵琶式; 孫、吳二家簡稱手揮琵琶;這是一個象形取意的名字。因此式兩手在胸前一上 一下,猶如懷抱琵琶。不叫手抱琵琶,而名手揮琵琶,是畫龍點睛之筆,暗示 用法:敵臂一旦為我所擎,乘勢擎引縱放,亦如琵琶高手一具琵琶在抱,素指 揮動即可彈奏出無數(shù)美妙的樂曲,才取此名。
- 搬攔捶(有進步、退步二式)
陳式此式名掩手肱捶,楊式名進步(退步)搬攔捶,武式名上步搬攬捶, 都是根據(jù)拳式技擊用法命名。因各家此式用法有別,拳式動作也不盡相同,所 以楊、武二家不僅與陳式名稱不同,二家在個別字上也略有出入。搬攔是防守動作;捶是拳的俗稱,是還擊動作。本式是防中有攻之招法。
- 如封似閉
陳式舊名六封四避。陳鑫釋為:上下、左右、前后皆封住門戶曰六封,東 西南北都令人無隙可乘謂四避。楊、武二家改名如封似閉,與本式技擊用法吻 合。封是封擋,閉是前進逼取,“似”在此是繼續(xù)的意思。意為此式先封格御 敵,以挫敵鋒,繼則前進逼取,乘勢破敵。寓攻于防,防而后攻,為此式之真 諦。
- 抱虎歸(推)山
陳式舊名抱頭推山,楊、武二家,改為今名,喻以壯士有縛虎之威,推山 之力,益覺本式氣派大、形象美?;樯街兄酰匾浴叭^”著稱:收縱以撲、轉(zhuǎn)側(cè)以掀、絞尾似鞭,竄 山跳澗,神速威猛。太極拳家所擬定的拳式名稱如“抱虎推山”,“披身伏虎”, “退步跨虎”,“彎弓射虎”,均以“虎”為制服之對象,以示太極拳柔能克刖、 弱可制強之宗旨。
- 肘底看捶
孫式名肘下看捶。本式是根據(jù)攻防用法命名。立肘的肘下叫“肘底”?!翱创贰本褪侵?,也 有看守防護的意思。訣云:“肘下看捶護中手”就是這個意思。
- 倒攆猴(左右二式)
楊、武、吳、孫諸家此式名稱相同,是根據(jù)本式技擊用法而起的一個十分 形象化的名字。“倒”是撤步后移;“攆”是驅(qū)逐;“猴”喻強敵。意為強敵 捷如靈猿正面撲來,我以退為進,閃化來勢,再揮戈反擊,將敵逐退。陳式名“倒轉(zhuǎn)肱”,肱指前臂,是按拳式動作取的名稱。
- 海底針
諸家皆有此式,但名稱不同?!昂5住笔茄ㄎ唬兰抑敢d部為海底。此式是用右掌從腹前下插,所以取名 海底針。有人解釋為海底撈針,自是大謬。武式此式是右手虎口叉開下按,因 而命名“按式”。孫式將此式合并于“三通背”中。
- 閃通背
氣功家有氣通任督二脈之說,任督一通則氣血和暢,百病不生。督脈在背 后,有“三關(guān)”,即尾閭關(guān)、夾脊關(guān)、玉枕關(guān)。這一拳式是以通脊背為主的運 動,長練可使內(nèi)氣由尾間上升脊背,以達通“三關(guān)”之目的,故取名“閃通 背”,“閃”是快速、驟然一現(xiàn)之意。
楊式名“扇通背”,實因祿禪口述筆錄之誤。有的解釋扇通背是把自己的脊 椎比喻做扇軸,兩臂比喻為扇幅,兩臂分張如折扇張開。此說多少有些牽強附 會。武式舊譜作“三通背”。意為從前式海底針俯身下按,到本式撤步翻身,內(nèi) 氣可三通其背。因此,源于武式的孫式就干脆將海底針一名刪簡,于本式合并 統(tǒng)名“三通背”。郝少如將此式改名“青龍出水”,取其動作象形之意也。
- 撇身捶
撇是飄逸灑脫之意,陶宗儀《輟耕錄》八,寫山水訣云:“畫一窠一石, 當(dāng)逸墨撇脫”,可證。因此式是轉(zhuǎn)身以拳(捶)搠化還擊,故用“撇”字來形容 轉(zhuǎn)身飄逸安然之勢。陳、武、孫等家無此拳式。
- 云手
因本式兩臂上下回旋運轉(zhuǎn),動作連綿不絕,宛如空中行云,回旋盤繞,故 名云手。武式此式寫作“紜手”,紜是多而紛亂的意思。見白居易詩《朱陳村》: “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武式本式步伐橫進,雙手回環(huán),沾粘纏繞,連環(huán) 運用,手法繁多,使敵難以抵御,故用“紜”字來形容。陳式寫做運手。
- 高探馬(有左右二式)
此式源于戚繼光《拳經(jīng)》:“探馬傳自太祖,諸勢可降可變,進攻退閃弱生
吳大裕
武術(shù)文
有強,接短拳之更善。”什么是“探馬”,原來古人稱擔(dān)任偵察任務(wù)的騎兵為“探騎”。如唐張籍 《張司業(yè)集一關(guān)山月》“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碧津T俗稱探馬, 戲曲中常用此泛指一切探聽消息的情報人員,如“且聽探馬一報?!币虼耸绞窍?用掌撲擊敵面以探虛實,故名高探馬。
- 左右分腳
此式楊、吳二家名左右分腳,武、孫二家名左右起腳,陳式稱左右擦腳, 因起腳高低和擊落點不同,故諸家在本式名稱上稍有差異。
- 轉(zhuǎn)身蹬腳
陳式名“蹬一根”,楊、武可能嫌此名不雅,才根據(jù)本式攻防動作改名轉(zhuǎn)身 蹬腳?!暗拧笔怯米愀暗?。
孫式名轉(zhuǎn)身踢腳。
- 進步栽捶
栽是由上下跌之意。楊式是右手握拳(捶)由上下?lián)?,如同物從高空落? 故名栽捶。武式本式名踐步打捶。踐步是一種縱跳的步伐,俗稱“箭步”,是太極拳中 僅有的一種縱跳步法。此式是縱步上前,踩住被擊倒之?dāng)常儆萌聯(lián)?,故?踐步打捶。陳式名擊地捶,也是用拳下?lián)糁狻?br />
- 翻身二起腳
這是一個飛身凌空,雙足連環(huán)踢起拳勢。陳鑫說:“二足連環(huán)起,全身躍 中空”,即指此式。左右二腳連續(xù)起踢,故名“二起腳”。武、孫二家雖有此名,但拳式已改為只踢右腳,且不騰空躍起,只是隱有 左右兩足連續(xù)起踢之意而已。楊式已更名為右蹬腳。
- 披身伏虎
武、孫二家本式名“披身伏虎”。披身是指側(cè)身仆步下采,使人跌仆于前, 如同壯士伏虎。楊式本式亦名披身伏虎(見陳微明《太極拳術(shù)》),后始改名左右打虎,因 拳式已演變?yōu)殡p拳上下交擊,氣勢威猛,故以壯士打虎之雄姿喻之,取名打虎 式。陳式本式名獸頭勢。又名護心拳、打虎式。
- 雙峰貫耳
此式只楊、吳二家有,是根據(jù)本式運動動作和技擊用法而取名?!半p峰” 指雙拳。喻拳如峰,以形容拳勢之迅猛。貫是射中、穿過之意,如《詩經(jīng)?齊
風(fēng)?猗嗟》:“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必灦褪秦灀魯橙藘啥R灿袑懽觥半p風(fēng)貫耳”的,似不妥左蹬腳,轉(zhuǎn)身(右)蹬腳這是楊式的式名,武式本式名“退步踢腳、轉(zhuǎn)身踢腳”;孫式名“左蹬腳、 右蹬腳”。這是一個用腿連環(huán)進擊的拳式,不少拳術(shù)都有類似的腿法,如戳腳此式叫 鴛鴦腿。太極拳早先此式的練法是踢左腳后,飛身躍起在空中轉(zhuǎn)
360。再踢出右 腳,后雖演變?yōu)閮蓚€拳式,但仍要求“踢腳轉(zhuǎn)身緊相連”,在技擊上也是把這兩 個拳式連結(jié)起來使用的。陳式此式名旋風(fēng)腳和蹬一根。拳勢是踢出左腳轉(zhuǎn)身橫掃,形如旋風(fēng)。故名 旋風(fēng)腳。
- 野馬分鬃(有左右二式)
馬有登山跳澗之勇、抖毛之威、踢蹄之功,它的皮膚感覺靈敏,富于彈性, 因而抖擻力很強,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妙,太極拳家?guī)熎湟庾優(yōu)?驚彈抖擻之力,編創(chuàng)本式。在行進中兩臂上下左右交相分展,外柔內(nèi)剛,氣勢 騰挪,如野馬奔騰,長鬃飛揚,左右分披,故取此名。
- 玉女穿梭(有左右四式)
此式左旋右轉(zhuǎn),周行四隅,錯綜往返,左右交織,雙掌揮舞,進退有序, 擁寸履擠按,連綿不絕,好似少女穿梭織錦,來往如飛,才給這一拳式起了這么 一個雅名——玉女穿梭。
- 下勢
陳式此式原名擺腳跌叉。拳式為先打擺蓮腳,再接屈腿跌叉。動作難度較 大,不適宜年長或病弱者練習(xí),故楊、武二家刪去擺腳跌叉,改為右腿屈膝下 蹲仆步,遂易名為下勢。下勢者,是身體下降以避敵鋒,伺機反攻的意思。
- 金雞獨立(左右二式)
金雞勇猛喜斗,當(dāng)其相斗之時,進退閃展,避實擊虛,變化神速,飛撲嘴 啄,迅如電擊;挨身扇膀(翅)抖翎,勁沉力猛;鐵爪似鉤,自腹突出,起平 落扣,抓踩制敵。太極拳家取其形、師其意,創(chuàng)編此式,托須按腹,提膝擊陰, 下踏敵足。拳式好似金雞獨立昂首高啼之雄姿,故取此名。
- 十字擺蓮?fù)?/li>
武術(shù)界對所出之拳腿擁拗(如右拳左腿)的腿法,叫十字腿;以足之外側(cè) 旁踢名擺蓮腳。太極拳此式轉(zhuǎn)身右腿外擺,宛似風(fēng)擺荷葉,婀娜多姿,故取名 十字擺蓮?fù)?。“蓮”即荷花?br />
- 摟膝指襠捶
指,動詞,趨向之意?!逗鬂h書?岑彭傳》:“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攻破冥大游武術(shù)文有
瀏覽3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