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講究“舍己從人”走出自我中 心,但又“順人而不失己”地 借力打力,表現(xiàn)出“本來如此”和“從容自如”的真正自信。模糊目標、消解自我、放棄原則、依附外力,不 可能達到新的平衡。正視矛盾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回避矛盾只能是被矛盾所支配。
筆者強調,“陰陽相濟”并不是折中主義的和稀泥,更不是回避矛盾的不 變論,而是在“有進有退、有來有往”的矛盾應對過程中,時刻注意和協(xié)調、融 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并旦“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西哲有云: “上帝死了之后,任何情況都可以發(fā)生?!泵鎸Ξ敶帮L險社會”,我們隨時 都得要有“陰陽相濟”的兩手準備。
(四)以柔克剛:運行效應特征
“以柔克剛”是太極拳運作的條件約束、類型特征和效應原則,它是太極 拳“松靜為本”價值參照的必然選擇,也是其操作結果的集中表現(xiàn);其基本精 神是在力量不均衡條件下的博弈中,追求自身消耗最少而目標效用最大。事物 中的陰陽屬性或狀態(tài)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對立方面轉化,問題在于到底 怎樣讓這些轉化于己有利和于事有成。從哲學上看,如果說松靜為本的無極是“正 題”,意氣領先和陰陽相濟的太極是“反題”,那么以柔克剛的“神妙”則屬 于二者綜合的“合題”;它表達了從“松靜”到“虛靜”(即從“松”經(jīng)“通” 到“空”)的境界提高。
“以柔克剛應危機”。人是宇宙間一種沒有強牙利爪的有限存在,弱者 當有自己生的權利;在這里,超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前 提。傳統(tǒng)武術中“以柔克剛”首先是種“舍己從人”避免正面對抗的迂回作戰(zhàn) 斗爭方略,通過沾粘連隨、不丟不頂?shù)倪\動戰(zhàn)法,達到引進落空和借力打力的“牽 動四兩撥千斤”。這是實際力量博弈互動的一種特定方式,而不是“跟空氣作戰(zhàn)” 的主觀心理想象,更不是回避矛盾、抹煞斗爭、消解自我、妥協(xié)投降的自我麻 醉。其前提是以弱對強,方式是迂回作戰(zhàn),關鍵在避實擊虛,結果是以小制大。就 主體操作而言,陰陽相濟大體可以劃分為陽剛的“勇者戰(zhàn)略”和陰柔的“弱者 戰(zhàn)略”兩種類型;所謂“強則攻、弱則守”,操作時到底應用哪種類型,則要 由操作時主客體雙方的性質以及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決定。就歷史背景來說,中 國式的“以柔克剛”大概是 跟柔弱的農(nóng)業(yè)民族面對強悍的游牧民族(近代以來則是積貧積弱面對“船堅炮利”)
這個歷史背景有關聯(lián)的。就 哲學上看,“以柔克剛”的可能性在于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辯證法,即事物無不在一 定條件下向其反面轉化。由此“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之勝強,柔 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一切都是相 對的,強者有弱的方面,弱者有強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強弱的狀況是可以發(fā) 生變化的。
至于武力沖突中這種柔弱勝剛強的選擇,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乘敵 之隙的可能性”基礎上的。這是一種基于多方的關系和走勢而不是孤立個體自 身實力的考慮,并通過所謂“聽勁”(一種以觸覺為切入點,“用心”而不是“用 耳”的身心合一的“本體感覺”)把操作主體跟周圍環(huán)境條件貫通起來。所謂 “夫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趨下,兵避實而擊虛”,而“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 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原來主動權最后可以歸結到對環(huán)境信息的充 分利用上。信息跟實力相比,顯然是一種柔性的因素?!耙匀峥藙偂钡倪\行機 理依據(jù),則在對立雙方力量于不同方向和層面虛實變換所形成的優(yōu)勢。作為一 種力的較量效應,這種方式從弱者面臨強敵這個前提出發(fā),戰(zhàn)略上“以一當十” 和戰(zhàn)術上“以十當一”,利用信息調控乘機就勢、揚長避短、以靜待動、引進 落空、避實擊虛、借力打力、后發(fā)先至、出奇制勝,通過“不比而比、比而不比” 以及“抗而不對、不對而抗”的“矛盾”運行方式,達到“以柔克岡11”的效果。傳 統(tǒng)太極拳由此發(fā)展出一整套信息調控技術,表現(xiàn)出一種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 的極為高明的個人技巧。就社會而言,這種個人技巧如果在消極方面發(fā)展,有 可能演化為“非法制”的一盤散沙狀態(tài);但在積極方面發(fā)展,又包含有高度主 體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無限可能。
“以柔克剛”強調其所運用的力量性質,是一種柔而不軟、堅而不硬、松 彈圓活、綿里藏針的強大“內勁”;其要點并不在于絕對量的大小,而是在于 關系態(tài)勢上的占優(yōu);其特征則是敵我關系上舍己從人的柔性、順而不屈的彈 性、人不知我的隱性和百折不撓的韌性。就價值取向而言,它摒棄先下手為強 的主觀武斷,反對恃強凌弱和以眾暴寡的以勢壓人,依托智慧而不是蠻力,強 調獨立自主和有理有節(jié)的從容應對,把以理服人跟技擊技巧統(tǒng)一起來,在被動是別無選擇的客觀規(guī)律性;但現(xiàn)在問題在于力是個“向量”而不是“標量”,它 不僅有數(shù)量上的絕對值,而旦還有非數(shù)量的方向和力點。方向不對,作用不到 點子上,力量再大也沒有意義。而且,應對環(huán)境和抗擊敵人也不是個自身力量 的顯示問題,它要處理不同力量的相互關系和運用有關力量的運行機制,并且 要達到主體操作的一定目的;孤立地討論單個力量的大小其實沒有實質意義。前 面我們已經(jīng)說到,剛柔的含義并不是孤立主體自我中心的固定屬性,而是相互 作用過程中的關系態(tài)勢。所謂“人剛我柔謂之走”,強調以柔克剛、避實擊虛 的“走化”,在這里,“走”是運動,“化”是變化,亦即通過運動所帶來的 變遷以解決矛盾。按筆者理解,這里的“化”字有“狀變”(不執(zhí)名相,因應 環(huán)境而改變存在狀態(tài))、“無別”(不失主宰,我還是我,不因狀變而異化)、“有異” (關系已變,沖破原先被動格局,主客關系發(fā)生改變)、“通虛”(神妙莫測,這 種種變化讓對手摸不著頭腦)等多重含義;由此局部的“變通”也就上升為全 局性的“通變”。
太極拳以松柔為體,以不爭為用,突出崇虛、尚柔、貴化、善走、用反、守 弱,反對好勇、斗狠、夸強、爭勝、恃力、頂抗,表現(xiàn)出“反者道之動,弱者 道之用”和“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信念,巧妙地運用矛盾統(tǒng)一和轉化的規(guī)律,欲 取先予、欲抑先揚地從反面入手去達到正面的目的。在技擊上的應用,其典型 的事例則是“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作為一種柔性武 術,太極拳在運行上處處表現(xiàn)出重巧輕力、重智輕勇、舍己從人、因敵變化、引 進落空、避實擊虛、迂回待機、以守為攻、就勢借力、后發(fā)先至、不丟不頂、曲 中求直的以柔克剛鮮明特點。技術操作上它示形造勢、利用對手、奇正生克、張 網(wǎng)設套、整體布局、靈活善變,突出兵不厭詐的權謀詐偽,創(chuàng)造條件讓進攻的 敵手自動地走向其愿望的反面。其給人感覺則是觸處成圓、落點成空、浪跡大 化、妙手空空。它考慮問題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 進一步改變環(huán)境來發(fā)展自己。其核心追求則始終是隨遇而安和在動態(tài)平衡中維 持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
對太極拳來說,“以柔克剛”是價值取向上“松靜為本”和運行狀態(tài)上“隨 曲就伸”的外部展開,又是 技擊效應上“借力打力”的 迂回曲折運行方式,發(fā)展出化”和“粘發(fā)”兩大應對技巧,由此表現(xiàn)出跟逃避或妥協(xié)表象完全相反的內容。它 的最高境界,是在大化流行中游戲三昧,把生命(自然演化的特定階段)、生 活(人類生命的社會化展開)、生態(tài)(不同生命有機聯(lián)系的鏈條)融為一體,在 操作中隨機就勢、尋機造勢、得機得勢,一方面以不變應萬變(中定),另一 方面又以萬變保不變(走化),不卑不亢地走出自我中心但又不迷失原初本性,由 此把道家的有無、佛家的色空、宋明理學的太極無極綜合為大化流行中的定靜,不 但表現(xiàn)出道家“無所待”的“逍遙游”和佛家“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同 時還把世間暴戾沖突和機巧權謀化作一片天然流行的祥和之氣,在因應環(huán)境和 靜觀天地萬物相互作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瀏覽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