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技法的人文內(nèi)涵是極為廣泛、普及、現(xiàn)實的,很難說人類的什么活動 不與中國武術的技法有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中國的武術如同外國的體育一樣,融合 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國人是非常熱愛自己的體育運動的,為此他們的身體也 打造的格外健康、強壯、漂亮。因為,他們能清醒地認識到“身體是自己一切一切的 載體、本錢、前提,而體育就是他們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磨煉意志中打造出來的 極佳、有效、趣味的人體運動方法、技巧、手段?!蔽覈F(xiàn)行的體育制度是從蘇聯(lián)全盤 引進的,切實給中華兒女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健康、強壯,是令中華民族所欣慰的。 但國外的體育,如同佛教一樣,其無論如何都永遠是國外的,是永遠無法取代自己 古老、傳統(tǒng)、悠久之武術的。
一、世界體育與中國武術的主要區(qū)別世界體育與中國武術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世界體育是以鍛煉體力、增強體質(zhì)為主 要任務的教育,是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xiàn)的。而中國武術首先是通過參加各類的 武術運動得以鍛煉體力、增強體質(zhì)的。其次,武術內(nèi)涵是通過人體的運動鍛煉,達到 意志磨煉、身心調(diào)節(jié)的目的。其三,武術是炎黃子孫五千年來積累豐富的為人在世 所必須的修德、振兵、治氣全部,是炎黃子孫為人、成人、做人的根本,是中華兒女修 神、修泌、修煉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修身、立業(yè)、安邦、定天下的根本所在。其四,中國 的武術內(nèi)含是武學、武哲、武文化、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文明的脊梁。其五,武術內(nèi)含是炎黃子孫對身體的運動、理論、建設,是人體運動動作的集大成。 其六,武術內(nèi)含是炎黃子孫對攻守、對抗、作戰(zhàn)高深探究,是人類斗爭的教訓總結。 其七,武術內(nèi)含是炎黃子孫極為神奇有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戰(zhàn)法,是人類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積 累。其八,武術內(nèi)含是炎黃子孫矛盾斗爭的智慧、謀略、計策,是人類斗勇.斗志、斗 智、斗法、斗嘴、斗沁的踐行者。其九,武術內(nèi)涵著炎黃子孫古往今來的先進科學、文 化、文明,是人類生存、生活、發(fā)展、前進的源動力。由此可見,外國體育是人類身體鍛煉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技巧。而中 國武術的功夫、技法、藝法,其不僅僅只是人類身體鍛煉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手 段、技巧,還是人類攻守對抗、表演娛樂、康復保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磨煉意志 的總結,也是炎黃子孫歷時五千年所打造出來的極為實用、極為有效、極為修德、極 為振兵、極為治氣、極為趣味、極為傳統(tǒng)、極為文化的人體攻守運動動作的方法、技 巧、手段,更是炎黃子孫五千年來攻守智慧、謀略、計策等三經(jīng)、四典、五法的集大成 者。所以說,中國武術是任何其他體育運動形式所無法相比的。而技法又是構成中 國武術運動的三大要素的稟性主體,是中國武術運動的中流砥柱,是中國武術最古 老、原始、豐富的人體運動形式。
二、武術的人文內(nèi)涵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底蘊十足, 既具有體育運動的所有人文特性,還具有精深的修德、振兵、治氣的人文建設特征, 更具有康復保健、防病祛病、智慧開發(fā)、修行養(yǎng)性、道德塑造、益壽延年、文化傳承、 謀略施展、計策實現(xiàn)、心身建設、表演娛樂、安邦定國等難以估量的人文打造特點。 中國武家認為:“尚武者興,愛武者長,肓武者悲,棄武者哀,厭武者亡,恨武者滅,天 公地道,不可不查,不可不顧?!边€認為:“武止戈能,生死之道,故天下之人不可不 武,打斗之兵不可不德,格殺之戎不可不振,止戈之武不可不興,萬不可不正,切不 可不明?!笨偟膩碚f,真的不把武放在第一位的人注定是可悲的人,能把武放在第一位的 人至少是一個有可能成大器、做大事的人,退一萬步講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不 要無知地、錯誤地、背道地認為武只是打打殺殺。要知道,武的本意就是止戈,是用 來制止打打殺殺、濫殺無辜的。其本意是專門用來堅決制止人類社會無道、無德、無 法等濫殺無辜現(xiàn)象發(fā)生、泛濫的一門主宰性技術,其最本質(zhì)古老的是武功,最實質(zhì) 原始的是武技,最本體霸道的是武藝。其中武技是承功啟藝的武術運動主體。試想 想,在現(xiàn)實人類生活中如果真的沒有武技的絕對支撐,我們的社會會比動物世界還 會血腥、殘酷、可怕。有人夢想地認為,隨著人類覺悟的提高,完全可以達到人與人 的不打、不斗、不爭。試想想,人類如果真的都散失了不打、不斗、不爭的武的止戈, 那不就成了其他所有食肉動物的美餐了嗎。這也正是為什么棄武、厭武、惡武就是在反人類的根本所在。不過這僅僅是中國武術的核心理念,其實中國武術更多的內(nèi) 涵是增強體質(zhì)、身心建設、道德塑造、修行養(yǎng)性、康復保健、延年益壽、謀略展現(xiàn)、計 策實現(xiàn)、文化承載。這也正是為什么武文化、武哲、武學、武術、武謀是古今炎黃子孫 所必須首學、首練、先覺、先知、始行、始動的根本所在。從動物的角度來講,動物的天性就是動,動物如果要始終追求靜止而不動,那 就不是動物了,不就成了低于動物的靜物了。所以說,一味追求靜止而不動的人,自 然就變成了反人類的人。因此,中國古人把武文化、武哲、武學、武術立為炎黃子孫 所必須首學、首練、先覺、先知、始行、始動的基本學科。人類也只有立足于身體的建 設、攻守的建設、謀略的建設,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斗爭、戰(zhàn)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而獲得最大的利益。
三、近現(xiàn)代武術的人文建設在科學高速發(fā)展的近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nèi)P學習了國外的體育,而國外則全盤 引深了中國的武術。解放后,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對中國武術的建設,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 開了武術座談會,倡導發(fā)展全國性的武術運動。1952年國家體委成立后,設立民族 形式體育研究會,主要負責對武術等民族形式體育的挖掘整理工作。1953年在天 津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1954年全國各地體育院系開始把武 術列人正式課程。956年中國武術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 體育競賽項目。1958年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會,并組織整理了中國武術門 類。1963年北京體育學院開始招收武術專業(yè)研究生。1978年恢復招收武術專業(yè)研 究生。1985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武術碩士學位。1986年國家建立了武術研究院,開 始了有組織的武術學術、技術、藝術的科學研究工作,并開展廣泛的對外宣傳交流。 同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成立了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籌委會,相繼歐 洲、南美、亞洲的武術聯(lián)合會成立。1987年亞洲武術聯(lián)合會在日本橫濱成立,并舉 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89年武術散手被列為正式體育比賽項目(1999年 更名為散打)。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從第屆亞運會 起,武術成為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996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武術博士學位。 2004年開始每年一次的全國武術功力比賽。由此可見,國家對中國武術的重視是 十分令人振奮的。建國六十年的中國武術發(fā)展是可喜可賀的,但極為可悲的是中國武術至今沒 有自己完整、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體系,既不能像中醫(yī)一樣,有自己的醫(yī)學體系,有自 己的醫(yī)術體系,還有自己的醫(yī)療體系;又不能像戲曲一樣,有自己的戲曲學院,有自 己的劇團,還有自己的文化體系。其實中國武學、武術、武療、武修、武格、武養(yǎng)、武 健、武導、武醫(yī)的內(nèi)容歷經(jīng)五千年的積累都已經(jīng)十分豐富了,在國內(nèi)外的文化寶庫 中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可比擬的。但令人難過的是中國武家人士,一向是有感悟、 有精到、有湛術而普遍缺乏對自己深刻感悟、精深道理、絕湛法術進行準確闡述和 描述。更令人遺憾的是,直至今天中國武術竟然還沒有一個能完整、系統(tǒng)、全面、準 確表達中國武術和由此衍生的武學、武術、武療、武修、武格、武養(yǎng)、武健、武導、武醫(yī) 以及能直接表現(xiàn)中國武術魅力的格打武術、表演武術、戲曲武術、影視武術、養(yǎng)生武 術、導引武術、健身武術、益壽武術、傳統(tǒng)(民間)武術等運動形式,做出一個完整、系 統(tǒng)、全面、準確科學論述的人或團隊。直至今天,武術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都還是中國 武家的一個共同夙愿。要知道,任何技術只要得不到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升華,注定會 引起精湛功技藝大量流失的,注定是說不明道不白的,注定是走不出自己的門檻 的。為此,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先生感慨地說:“武術到底是什么?中國的武學家 首先應該把它搞清楚。
瀏覽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