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底,游亮東“投奔”二哥游罡華麾下,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一起從事武術教育。他一直是骨干教練、骨干管理人員。2000年他們在肖家山成立桃花江仁山少林武術學校, 他擔任校長一職,后來又任益陽市 仁山文武影視學校校長。仁山青少 年武術俱樂部成立后,他是副董事 長兼總教練,依然挑著仁山武術的 大梁。他探索武術發(fā)展新路,探索 武術教學模式、管理方法,效果明 顯,十多年來推動仁山武術健康發(fā) 展。游亮東是中華武術的忠實踐 行者。他虔誠地繼承著中華武術深 厚的思想、璀璨的文化和浩瀚的技 藝,立足于中國古典哲學與傳統(tǒng)文
化的緊密結合,使古老的中華武 術在青春的校園中釋放異彩,為 當代青少年的健康建設服務、品 德建設服務、文化建設服務。“時至今日,中國武術發(fā)展 前景如何? ”我們問?!拔抑荒苷f,不容樂觀?!?游亮東一臉嚴肅地說,“武術是 國家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是國人精神的中流砥柱。但傳統(tǒng)武術只在民間零 星地傳承,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登入大雅之堂,特別是到現代社會,已經逐 步邊緣化了?!薄盀楹螘斐蛇@種情況呢? ”“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庇瘟翓|說。其一,武術的門派多、拳種多。各門派之間的思維理念和技擊技能存在 著巨大差異,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則。其二,對武術的宣傳價值觀出現了偏差。舉一個明顯的例子,李小龍、 成龍、李連杰等人,對世界認知中華武術、對中華武術在世界各地的推廣,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給武術造成了一個難以磨滅的“誤區(qū)”,那就 是:在西方人看來,中國的武術就是“打架” “互毆”。因此,他們在宣揚 中國武術的同時,也為中華武術深入世界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阻礙。難道中華武術只可以用“打架”兩個字來簡單地理解嗎非也!其三,“文革”對中華武術造成的破壞影響巨大深遠。從理論上將武術 斥為“封資修”,對中華武術精髓的傳統(tǒng)武術大加鞭撻,使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 武術文化遺產慘遭破壞而失傳了等等。這個破壞是不可估量的。其四,是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引進西方‘堅船利炮',引進西方文化 文明是社會需要的,但要以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為堅實基礎,不能是人家的好 東西沒有學到,自己的看家本事又丟掉了,變成了 “四不像”。武術就是如 此。學拳擊、學柔道、學泰拳,學瑜伽、跆拳道,一哄而起,甚囂塵上。對 中華武術呢,學著人家洋人的樣:不值一談了。游亮東頓了頓,又說:學人家的好東西沒有錯。全世界的文化與物質都是為全世界人民共同 享用而準備的,我們不能搞民族主義。但一些人對曾被譽為‘國術’的中華 武術缺乏了解和認識,認為改革開放就是一切都去學人家的,自己家里的東 西都要摒棄,因而跟著人家屁股后面去‘跟風‘聞洋人'香屁’,這是可悲 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推廣中華武術,責任何其重大;進校園在 青少年中普及武術,意義何其重大!“你認為當代武術要如何發(fā)展呢? ”“武術發(fā)展到今天,必須把重點放在青少年身上,讓他們養(yǎng)成習武強 身的好習慣,這將是他們一輩子的財富。一般來說,一個人要擁有一個健全 的人格,必須先有一個健全的身體。我喜歡獨立思考,喜歡總結武術教學過 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寫過武術心得。2008年,我寫過武術普及與推廣的論 文,并以我的名義發(fā)表在《中國青年報》。當時我就提出,武術的普及與發(fā) 展,應納入我國各級各類的學校中,讓每個學生從小學武,從幼兒園、小學 一直到大學畢業(yè)。也就是把學校作為武術普及、推廣的主渠道主途徑。去年 全國兩會時,湖南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代表武術界寫提 案,這個提案就是出自我手。”游亮東說?!盀楹我獙W校作為武術普及、推廣的主渠道呢? "我們問。游亮東滔滔不絕地從歷史的角度向我們闡述——把學校作為普及、推廣武術的主渠道主途徑我們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戰(zhàn)勝了沙俄,一躍躋入帝國主義列強行列,相當 一部分人把日本的勝利視為日本大力提倡“柔道”的結果,于是武術引起了 人們的注意。辛亥革命后,兩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和一些社會名流主張國民教 育并倡導將武術引入學校體操課。孫中山在《精武本紀》序言中寫道:“慨 自大器輸入中國之后,國人多棄體育之技擊術而不講,馴至社會個人積弱愈 甚。不知最后五分鐘之決勝,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時,為今次歐戰(zhàn)所 屢見者,則謂技擊術與槍炮飛機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國人襄昔僅襲 得他人物質文明之粗未,遂自棄其本體固有之技能,以為無用,豈非大失計 耶!”這個序言反映了當時提倡軍國主義教育的許多人士對武術的認識,也為武術進入學校奠定了思想基礎。辛亥革命后,武術正式進入學校體育課程。當時稱武術為“國術”。較 早創(chuàng)建的中國體操學校和中國女子體操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國術”始終是 主要內容之一。1912年,中國體操學校的“國術”課,由精武會的趙連和等 人兼任,教授各種拳械。從1913年起,各級學校的運動會中陸續(xù)出現了一些 武術項目。1915年4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 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人提出的《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 必修課》議案。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 范學校培養(yǎng)成立“,至此,中國傳統(tǒng)武術正式進入學校體育,成為學校體育 課程中的一項內容。1916年,南京高師增設體育科,開設“國術”課。1917 年,北京高師創(chuàng)設體育科,在課程內容中,武術列為術科之首,其內容為拳 術和柔術,每周各五小時。北京體育研究社附設體育講習所,培養(yǎng)武術師 資。1920年改為北京體育學校,該校術科中的國技是主要內容,分徒手和器 械。1934年3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師范學校體育科教學科目及各學期每 周教學時數表》,其中,“國術”課時每學期每周均為二課時。1942年,再 次公布了《簡易師范學校體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 “國術”在體育教材中的 比例。在紅色革命根據地,學校的武術活動也紅紅火火。中央蘇區(qū)的列寧小 學是蘇區(qū)對7-15歲兒童實施普及義務教育的機構,學校一般每周三節(jié)體育課 和二節(jié)游戲課。武術是共青團、少先隊和兒童團最主要訓練內容之一。1932 年,湘、贛、鄂蘇維埃政府頒布的“學生公社組織法”明確規(guī)定,體育委員 要組織學生練習拳術、刀術,以期學生體格健康。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制定頒布的中國第一部全國通用的《中 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就有關于武術方面的內容。1961年重新修訂大綱時,有 了武術課時和內容。《大綱》規(guī)定,武術在小學體育課中每學期為六學時, 在中學每學期為八學時。1978年修訂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首次增加了 武術攻防動作內容。1987年頒行的《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指出,武 術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形式和健身方法。1988年在修訂中小學體育教學大 綱時,將“武術”這門學科改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該大綱于1990年頒布實 行。2000年12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將武術列為必修教學內容。這些為我們以后以學校作為主 渠道主途徑來普及、推廣武術,奠定了理論依據、法律依據、政策依據、思 想依據和輿論基礎?!艾F在武術及學校武術活動開展的現狀怎么樣? ”我們問?!安蝗輼酚^,急需進一步加強?!彼麚u了搖頭說。隨后,他又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武術的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也有刮風 下雨的時候,但仍然是發(fā)展的、向上的。當時把武術歸屬于國家體委管轄, 作為一個體育項目來開展,是無可厚非的,武術確實有很大發(fā)展。尤其是黨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武術發(fā)展更是進入了一個飛躍階段。國內武術賽 事,如傳統(tǒng)交流、套路、散打,這個武術節(jié)、那個文化節(jié),這個錦標賽、那 個邀請賽、單項賽、綜合賽等,一個接一個。尤其是武術被確定為全運會的 正式比賽項目,成為全運會中唯一非奧運會體育項目,顯示出了武術在我國 的特殊地位。
瀏覽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