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同時出現了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韓國的跆拳道在中國的土地上 異?;鸨约旱膰g卻少有人問津。有人說,韓國的跆拳道源于我國的武 術,是傳統武術的一個脈系。不知這種法說是否準確,也不知是否真正有人 去考證,但共同作為東方文化的因子,跆拳道與武術在技擊、養(yǎng)生等方面有 著許多共性。并且可以肯定,傳統武術無論在技擊效用上,還是在養(yǎng)生健身 功能上,以及承載文化內涵方面都要優(yōu)于韓國的跆拳道。傳統武術活動要比 跆拳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有魅力。然而,現實卻讓民族自尊心極強的中國人 感到很尷尬: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館在中國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都市 的各個角落,極速充斥著中國的健身市場,成為眾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族 喜愛并競相追捧的時尚運動,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館越開越多,館館都爆滿, 就連跆拳道服飾也成為另一種消費熱點。而我們自己的國術——武術卻遭受 到國人的冷落。練武術的人群大抵只有兩種:專業(yè)運動員和公園、街頭的老 年人。最近,少林拳、太極拳等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錄之中,這說明武術這一中華絕技已處于瀕臨的境地,喜歡武術、學習 武術、練習武術的人越來越少,以至于要把它提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一個局度來加以保護,才能引起重視;中國武術雖然以特殊身份鳧相2008年 北京奧運會,但依然無望進入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根據奧林匹克“普遍 參與,公正競賽”的精神原則,這一結果似乎并非偶然。中國武術運動在近 些年來,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推廣,或者說還沒有找到一條積極有效的普 及、推廣武術的渠道和途徑。這是社會武術活動開展的一些概況。再看看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武術 開展的狀況吧。大道理就不講了,數據說話吧!有人對山東省城鎮(zhèn)中學武術教學現狀進行過調查,你猜結果怎樣? 87.6%的城鎮(zhèn)中學體育課中有武術教學內容;體育教師本科學歷占60%;?58%的中學由非武術專長教師擔任;城鎮(zhèn)中學的武術教學內容仍以少年拳、 五步拳、基本功等為主。武術師資缺乏、學校領導不重視、武術器械缺乏以 及武術教學時數較少等因素是影響當前中學體育課實施武術教學的主要因 素。一個叫吳健俊的學者在《論中學武術與對策》中指出:對武術課的重視 程度不夠,學時安排較少;武術教學課中存在的問題有:學生學習武術的動 機不明確、武術教學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師資力量不足。另一個叫張茂 于的學者在《關于中小學武術教學的調查與研究》中也指出:武術教學只有 少數中小學開展,武術及其他項目只作為介紹內容;目前教材中武術內容太 少,教材內容老化、陳舊,開設武術教學存在一定的困難。大專院校的武術 運動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熱愛武術運動的學生不多,大多數學生更喜歡球 類等娛樂性強的項目或跆拳道、瑜伽等時尚體育項目?!斑@就是武術發(fā)展及學校武術開展的現狀! ”游亮東敲擊著桌子說。隨后,他又給我們一起剖析起學校作為武術普及、推廣主渠道主途徑的 必要性。他提煉出兩大理由——其一,民族精神亟待傳承、弘揚。由于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對中國傳統 文化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造成了長期以來國民基礎教育中輕視傳統 文化教育的偏差。且20世紀的中國教育走的是一條以接納西方文化為主的道 路,中西文化比重嚴重失衡。從近代實行新式學校教育以來,我們的學校制 度、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仿照歐美、蘇聯的模式,而課程內容也以西方文化為主,數、理、化等和外語自不必說,歷史、音樂、美術、體育等也多借鑒西 佚 方的理論、知識、體系,中國語文內容是中國的,文法借鑒了不少西方的。術 反之,中國傳統教育方法用得很少,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更是少得屈指 急 可數。在現行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中,幾乎全是西洋體育。因此,除了大學 先 攻讀各類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專業(yè)的學生外,包括專修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學下簞 生,從這樣的小學、中學、大學中培養(yǎng)出來的人,如果他沒有課余時間對中 j 國傳統文化不同程度的愛好,那他的知識結構肯定是西洋知識超過中國知識??梢哉f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學子很少有人真正接受過中國傳統的“禮樂206 教化”的熏陶,相反,他們都接受了正統的西式教育,使之道德觀、民族意 識淡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文化的底蘊。顧炎武曾 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亡”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換了 皇帝,但文化沒有變,還是漢文化;一種情況是亡天下。就是說你的整個文 化被人家同化了,你的人還在,但你這個民族沒有了。因此,每一個民族要 有自己的文化。沒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無法在世界立足;同時,沒有自己的 文化,也就沒有了文化自尊、文化自覺。自從1949年中國取得政治獨立和80 年代初改革開放政策使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后,中華民族開始對自己的文 化傳統進行反思,開始恢復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這是我們重新認 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根據。21世紀,我們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其中之一就是人才的挑戰(zhàn)。人才培養(yǎng)靠 教育,我們在教育中始終強調我們是中國人,要珍愛自己的文化、珍愛自己 的傳統。黨的十六大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 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 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要加強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各學科 有機地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大、中、小學教 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在億萬中小 學生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的必然要求,是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睂W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起著關鍵性作用。學校教育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到突出位置,把培育民族精神貫穿 于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綱要中指出: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 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 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焙霌P和培育民族精神,離不開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繼 承。“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沿, 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chuàng) 新,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須認真面對、努力完成的工作任務。因此綱要特別指出:“體育課應適量 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這就突出了武術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和突 出地位。武術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現象。在漫長的 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它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完善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風 尚、處世方法、身體技能等社會意識、社會心理及行為習慣,對習武之人具 有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人們從事武術教學和演練的過程,是接受中華武術 文化亦即中華民族文化與傳統思想的教育過程。中華武術精神對民族精神的 塑造則體現在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對追求真理、強調獨立人格精神的塑 造,對中華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等。如在反抗八國聯軍入侵我華夏時,八卦 掌名家程廷華奮起抵抗,戰(zhàn)死在德國人的槍口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民武 術社社長吳子珍動員徒子徒孫們保衛(wèi)祖國,奔赴抗日前線;著名女作家楊沫 是在師父的教誨下走上抗日前線的;孫臏拳名家楊明齋、孫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孫祿堂的大孫子,都是戰(zhàn)死在抗日沙場上?!捌?七”盧溝橋事變中,英勇 殺敵的29路軍大刀隊戰(zhàn)士,都曾先后由武術名家李堯臣、朱風君、吳江平等 調教。很早以前,許多國家的民眾認識中國是從武術即“功夫”開始的。20 世紀末,河北滄州武術名師劉述來應聘到比利時傳授武術,擔任該國全國武 術比賽總裁判長,該國武協主席問他有什么要求,他只提了一個:“武術源 于中國,我是中國人,建議在開幕式上升貴國國旗的同時,也升中國國旗, 唱貴國國歌的同時,也唱中國國歌?!比思覍λ斐龃竽粗?,都照辦了。參 加開幕式的華僑、華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由此可見武術對民族精神弘揚、 傳承作用有多大!
瀏覽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