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無論怎樣“門派復雜”和“封閉保守”,都脫離不 了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生態(tài)這個大環(huán)境。它發(fā)展到了今天這樣的狀況,就不但涵 攝、概括和揚異、積淀了從《易經》開始以后的先素諸子、漢代經學、隋唐佛 學直到宋明理學所代表的中國 一— 理論學術,而旦還在近現(xiàn)、代西方的哲學、數(shù)學、力學和心 理學、生理學、物理學等等的刺激下得到了某些的發(fā)揚光 大。中國武術從一個特定方文化藏廣的杜會歸展面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心路歷程,因而在當代世界文化發(fā)展中日益顯示出自 身獨特的價值和魅力。筆者注意到中國文化史上漢代經學、宋明理學和“五四” 以來所開始的新文化運動這三項大的文化交匯、沖突和新的綜合,都給中國武 術的理論和實踐留了自身深刻的印記。中國武術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 期曾有過非常引人注目的長足發(fā)展,出現(xiàn)了 “高手如云、名家輩出”的現(xiàn)象。這 兩個時期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都極其尖銳,一些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外來文化思 潮處在一種激烈的交匯和沖突、融合之中,中國武術也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和初 步完成了自身的體育化,然而同時也有一些體育所無法涵蓋東西的丟失。這里 是否也蘊涵著一些值得深入發(fā)掘和研究的文化發(fā)展深層機制和值得吸取的教訓 呢?具體到武術的角度來說,它又是否蘊涵著武術本身發(fā)展的動力和形式,以 及某些演化中出現(xiàn)的自身異化機制呢?
Zhiwu Weiwen
隨著中國武術文化本體的歷史演化,其技術載體也隨之發(fā)生變遷。中國 武術自從原始巫術分化出來以后,基于群體對抗與個體對抗的不同職能,軍旅 武術跟民間武術便開始了逐步的分化。從軍旅武術方面看,隨著作戰(zhàn)方式的演 變,它便經歷了依托勇氣力量的武勇、依托技巧機智的武藝和逐步程序化了的 武術這樣幾個階段,從軍事技術演變成了軍事體育以至保安技術。從民間武術 方面看,則根據(jù)社會不同時期和社會中不同社區(qū)人群具體需要而發(fā)展出各具特 色的個人應對技巧,還有若干明顯地作為技術異化而流變出去的表演藝術和競 技娛樂項目。中國武術的技術載體和社區(qū)人群載體是相互適應的。不同的武術 技術實際上也就是不同社區(qū)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術,是他們的生存方 式規(guī)定性。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武術已經基本完成了體育化。但是基于競技比賽、舞 臺演藝與養(yǎng)生自娛或防身自衛(wèi)的不同職能,今天的競技武術跟養(yǎng)生武術、保安 武技也有一個明顯的界線,由此無法壟斷傳統(tǒng)武術的一切。
還有武俠小說借用對武術活動的描繪來作為一定文化觀念的載體,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武術觀念及其背后人群載體的歷史演化。這是對應于 史實的史影,然而史影并不就等于史實;企圖通過武俠小說去把握武術本體,則顯然是舍近求遠的。因為武俠小說中那些沒有生活來源(所謂“不入三百六十行”)
小國傳魄武術文化論將
予的意義,確是很不一樣的。例如,就某些知識分子來說,任俠是用以宣泄其 抑郁不平之氣的;他們往往將自身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改造現(xiàn)實的抱負,寄 托在這種精神活動上。至于農民和小市民的崇敬武俠,則是把這些武俠當作救 世主而加以頂禮膜拜;這跟他們迷信救苦救難的神佛、仗義復仇的鬼魂和公正 廉明的清官,體恤下情的明君則是一樣的。這更多的是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抗議,而 不是對當下秩序的認同。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而不是武術操作理論,俠 文化只是武文化中的一個相當理想化部分,它所反映出來的武術觀念只能是十 分間接的。
筆者這里再三強調,中國武術只是一種基礎性和普泛性的肢體應對技術,缺 乏類似西方騎士和日本武士那樣的職業(yè)性和特異性社會規(guī)定,由此不足以獨立 地支撐起一種職業(yè);自先秦以來,它一直都是分別依附在各種性質不同的社會 人群當中,并不特化為某種社會階層的專有職業(yè)。前面已經提及,中國武術長 期和廣泛地存在于軍事作戰(zhàn)、社會安保、農民起義、反抗壓迫、宗族械斗、幫 派火拼、打家劫舍、欺行霸市、社區(qū)民俗、人際交往、娛樂休閑等等性質完全 不同的社會領域,并不是某些職業(yè)打手的專利。至于其核心功能中無論為己的 防身護體、緊急避險還是為人的扶危濟困、行俠仗義,還有其運行方式那自我 修煉、悟道怡情、反求諸己、自家受用更不屬于什么專門性的社會職業(yè)行為,無 法進行市場交換,由此明顯區(qū)別于當代的競技運動員、演藝界明星和時下某些 特需的保安人員。
總之,要探究中國武術的“本體”和“載體”,必須要把它擺在整個中國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上加以考察。通過這樣的一個考察,我們不但可以為 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提供參照系,而且還可以通過中國武術這個技術模型去把握中 國文化的獨特性質和內涵。
本文原是一卜武術理論列計公的入也論文,原我京供 力學院.出版社2004 .8月版的《中國武術為傳處丈化》,《供育4 科學》牛第,圳能我收入本書時按本書供例如上標題, 多處.補充_、發(fā) 揮和泗,。
235
文化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存在方式,而民族文化則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 民族的存在方式。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身體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作 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來說,它依賴中國文化的整體發(fā)展;而作為一個文 化符號和技術模型來說,它又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整體特征。說“不懂武 術,無以知中國人?!被蛘哒f:“不懂中國人,無以知武術。”從一定意義上 來看,這兩個方面都是正確的。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具有萬物一體、不裂全分、一 多貫攝、整體圓融的特征。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部分跟全體交融互攝,一與多 相即不離。這就是所謂“理一分殊”、“月印萬川”、“砍柴挑水,無非妙道”、“灑 掃應對,皆成文章”的“道通為一”。所以,問題不在于中國到底有多少人懂 武術或練武術,而在于武術中是否貫穿著或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 通過對武術的文化學研究,一方面可以為武術本身的發(fā)展提供文化參照系,另 一方面則還可以通過對武術這個技術模型的分析去把握中國文化的特質。
鑒于傳統(tǒng)武術派別繁多,風格各異,極難籠統(tǒng)說明。所以本文在論述傳統(tǒng) 武術時,主要是拿太極拳類來作為代表的。筆者以為:太極拳是武術中最成熟 而且最具特色的拳種,只要不拘泥于細節(jié),太極拳類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完全 可以推廣去認識整個中華武術。
(一)武術是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
武術作為中國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就在于它是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和文 化現(xiàn)象,并由此而作為獨特的身體文化符號,從特定的角度對象化地鮮明體現(xiàn) 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性質。
傳統(tǒng)武術是中國文化整體發(fā)展的結果,并跟中國文化整體具有某種同源同 構“全息映照”關系。正如生物體任何一個細胞都包含有生物體的全部遺傳信 息一樣,武術也包含有中國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中國人在武術上的種種 考慮,同樣可見之于中國的 療、藝術等等領域。所以通 們可以了解中國人到底是如決問題的。俗語云:有比較然后有鑒別。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基本特征,都是在 比較中顯現(xiàn)出來的。為了把握以技術為主的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主要特征,筆者特 用相近的西洋競技拳擊作為參照系,擇要作出比較。任何比較無疑都有其自身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這并不妨礙人們通過比較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
瀏覽9次